7月19日至20日,第一届全国极地科学与教育创新教-学大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记者获悉,该大赛以“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层次育人”为核心理念,设置教师组与学生组双赛道,包括极地专业授课、教学案例设计、极地科普教育,科研创新实践、观测设备设计、极地科普新星等竞赛单元。 极地事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舞台。新时代以来,我国极地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3年,首批极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开展建设,标志着我国极地科教工作迈入了体系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核心领域。在人工智能不断涌起的技术创新浪潮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源头培育卓越教师。师范院校作为科学教师的摇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金师”至关重要。 科学教育“金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素养。“大科学”时代,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这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思维提出更高阶的要求。如果忽视必要的交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培训,培养出的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在中小学开展扩优提质的跨学科科学教育。因此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科学教师,以STEM教育理念为引领,敢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数学、科学、工程、数字、技术、健康等多领域融合的课程框架,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近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发布《关于公布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的通知》(苏教科院〔2025〕17号)。宝应县白田小学申报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成功入选全省66个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并成为扬州市唯一入选“课堂教学”类别的案例。这份省级荣誉,标志着该校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去讲台: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学变革”项目)的创新探索获得高度认可。
-
在“双减”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滁州市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以“软硬件加法、智慧育人加法、实践场景加法”的“三加”范式为引领,全力构建多元融合的科学教育新生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科学教育从传统的“背公式”模式向“做科学”的深度转变,更将科学教育的场景从校园拓展至社会,从教室延伸到工厂等多元实践场所,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曾经,和很多地方一样,滁州市科学课的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实验设备陈旧且种类有限,教学活动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少量演示实验。然而,如今走进滁州市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硬件设施的改善令人瞩目。
-
近年来,科学教育的热度越来越高,从顶层设计到具体举措出台,科学教育已纳入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扎实推进。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就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刘林表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举措,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
成立中国第一个科学教育硕士点、打造浙江省第一个STEM实验室、组建浙江省第一个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创建中国第一个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在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相关成果拿下过许多“第一”。 不过,在浙师大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浙师大科学教育中心主任黄晓心中,浙师大开展科学教育拿下的诸多“第一”,都抵不过“坚持第一”。 科学教育在早年间几经波折,许多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本科院校纷纷“下马”,但几十年来浙师大“风雨不动”、求索不止,如今终于搭上了科学教育“春天的列车”。
-
为鼓励教师突破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在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近日,乐山市市中区2025年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展评活动在乐山市通江小学(第三校区)成功举办。全区共有23所学校积极参与,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
-
5月15日,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届科创文化节在京津冀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活动由教育学部与科学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以“科技·创新·成长——AI赋能‘育’见未来”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探索之旅。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纪德奎结合开幕式上《飞天逐梦》科普剧的精彩呈现,强调创新是源于对前人的致敬与对未来的探索。他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无论是智慧课堂建设,还是跨学科团队打造,学校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他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建设,要保持“求知之勇”,在跨学科实践中突破思维定式,更要坚守“育人之本”,以人文情怀驾驭技术力量,成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
-
7月9日上午9时,为凝聚创新力量,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迈向新台阶,江西财经大学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大会以“全力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为主题,江西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金桥出席并致辞,校长邓辉作主旨报告,全体在校领导、党委常委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共28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刘耀彬主持。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功能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服务,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变革。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守正与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个性化学习推荐。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推荐。在科学教育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例如,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利用AI算法,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成绩,智能推荐相关的科学实验、视频课程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
- ‹‹ ‹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