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概念逐渐兴起,它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新兴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融合。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涉及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多个环节。基础层包括AI芯片、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技术层则聚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应用层则将AI技术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多个领域。
-
-
2025年,人工智能(AI)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的逐步深入,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2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这一增长速度不仅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也体现了中国在AI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的增长同样显著,预计到2025年,多模态AI市场规模将达到24亿美元,到2037年底更是可能达到989亿美元。
-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1月以来,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迅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推动人工智能从算法智能(Algorithmic Intelligence,AI)进入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LI)时代,正在全面革新社会生产力。当前,大语言模型成为现代人工智能的基石,构筑起连接多模态的桥梁。2024年2月美国OpenAI发布的Sora,以其长达1分钟的高质量视频生成能力,进一步开启了想象智能(Imaginative Intelligence,II)新时代。Sora初步体现出世界模拟器的能力,为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国近年来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盘古、混元、Kimi等大模型在中文应用领域建立优势,呈现出“百模争鸣”的繁荣局面。同时,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也面临着算法低效、数据不足、算力紧缺、能耗过高等问题,特别是我国在芯片受限的情况下,算力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分析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讨论对策,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
软件开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开发正向着更加敏捷、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演进。近年来,DevOps、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了技术门槛。然而,行业仍面临软件质量控制、数据安全防护、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等挑战。 未来,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敏捷开发和生态构建。一方面,通过引入机器学习、自动化测试等技术,提升软件开发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代码的自动优化和缺陷检测。另一方面,采用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此外,构建开放的软件生态,鼓励开发者、用户、第三方服务商的互动合作,共同推动软件产业的繁荣。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引领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让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前沿,一起来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引领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让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前沿,一起来学习!
-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推动“中国智造”迈向新高度的核心引擎。近年来,伴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持续投入,已带来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智能机器人在制造、物流和服务领域的广泛部署,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服务品质。以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为例,其在复杂作业环境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设备,成为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支撑。同时,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融合,使得企业能够实现精准的预测分析和生产调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5月最新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当前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放缓,2024年全球所有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增长均陷入停滞。不考虑2020~2021年疫情期间的情况,今年预测的全球人类发展指数增幅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 今年的报告以“抉择时刻: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与可能性”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转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告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当下,应该重视且促进这一技术发展的潜力。
-
人工智能领域近期再次引发热议,围绕“人工智能是否能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的讨论持续升温。本文将结合近期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观点,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现状、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试图对 当前,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生成、代码编写等任务上展现出惊人的能力。然而,正如谢耘在其著作《工具的苏醒——智能,理解与信息技术的本质》中所述,大语言模型在“理解”方面与人类存在本质差异。人类的理解是基于事物之间多重复杂关联,包括因果关联和语言文字符号层面的关联。而大语言模型主要依赖于文字符号层面的统计性关联。这意味着,尽管大语言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生成看似合理的文本,但其对概念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仍有局限。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大语言模型“不懂概念,只懂概率;不懂概念推理,只懂概率计算”。
-
浩荡长江劈三峡而出,在江汉平原舒展万顷碧波,千年云梦泽的沃土上,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基因始终在血脉中奔涌。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对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而言,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国网湖北电力围绕基础能力构建、应用场景建设、项目过程管控、人才队伍培育开展系列工作,人工智能赋能电网的实践画卷正徐徐展开。
-
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Wind数据显示,8月4日早盘,A股市场半导体板块震荡上扬,华虹公司股价上涨超5%创历史新高。东芯股份领涨超10%,芯导科技涨超8%,海光信息、澜起科技、中芯国际等跟涨。 相关基金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日,泰康量化选股股票发起式(A:020476;C:020477)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已达53.44%,近一年收益达43.50%,年化回报达到41.41%。
- ‹‹ ‹ 1 2 3 4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