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 第97页
  • 专题|探索双创育人新范式 谱写双创教育新篇章——南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专题|探索双创育人新范式 谱写双创教育新篇章——南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近年来,南宁学院着力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名师团队,斯坦福和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等资源,打造“三目标、四贯通、五融合”社会实践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知螺旋”模式。   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创新,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践行OBE理念,通过理论大研讨形成共识,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专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出“价值强化,知识更新,能力跃升”的专创协同育人“三目标 ”。

  • 创新科普宣讲方式 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入万家”

    创新科普宣讲方式 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入万家”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立足教育系统优势,多方发力推动科普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主要从科学精神“入万家”、科普资源“可触达”、科普活动“见实效”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 报告:中小学新教师中科学相关专业占比提升

    报告:中小学新教师中科学相关专业占比提升

      中新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 高萌)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素质教育类学科专业的新教师占比有所提升。   这份主题为“2019届~202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的报告由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发布,涉及6届共82.4万本科生样本和474个本科专业。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从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加强科学与文化素质培养、强化体美劳教育等方面作出具体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科学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

    科学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

      闵行区科普资助项目《科学来啦》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脑科学博士——郭海骏,我们将跟随郭博士的引导,一同探索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新世界,开启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学科为划分方式,将教育内容划分为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不同领域。科学教育则更注重整体性,它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以解决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大脑发育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 黄埔区民政局2025年秋季新学年“开学法治第一课” 在科学城中学圆满举办——联动各政法单位构建“护青春、迎全运”法治教育共同体

    黄埔区民政局2025年秋季新学年“开学法治第一课” 在科学城中学圆满举办——联动各政法单位构建“护青春、迎全运”法治教育共同体

      为扎实筑牢新学期法治安全基石,积极汇聚平安力量迎接全运盛会,9月5日上午,黄埔区民政局在广州科学城中学成功举办“穗育苗·讲法治、创平安·迎全运”主题法治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民政局统筹牵头,联合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等政法单位协同联动,广州科学城中学初一年级310名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专题讲座、互动竞答、案例分享等形式,打造了一场“有深度、有温度、可复制”的法治启蒙课。

  • 守正创新打造更多鲜活生动的“大思政课”

    守正创新打造更多鲜活生动的“大思政课”

      新学期伊始,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校园里精彩开讲。2025年《开学第一课》聚焦伟大抗战精神,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为全国学生带来先导性思政大课;“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暨“沂蒙精神代代传”秋季学期红色故事进校园走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生动的形式、更深刻的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争先。

  • 我校获立多项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我校获立多项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8月19日,202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名单公布,我校共有8项课题获得立项,立项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全国地方类高校第2位。其中,教育科学学院获立5项课题,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各获立1项。近年,学校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提前布局谋划,持续取得相关成果。

  • “人工智能+”打开新课堂(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人工智能+”打开新课堂(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进入校园,改变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应用人工智能,课堂有哪些新场景、教学有哪些新变化、学生有哪些新体验?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找到了!”循着学生张杞炜的声音,其他几名同学凑了过来。拍照、上传、打卡,张杞炜的手机上很快收到了一则通知:“巡检目标:A037号界桩;巡检情况:一切正常。”很快,附近的6个界桩位置也被一一寻到。

  • 欠发达县域如何破解科学教育“拦路虎”

    欠发达县域如何破解科学教育“拦路虎”

      6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科技馆,讲解员周惠向盐池县第四幼儿园学生演示展品“一飞冲天”。盐池县科技馆供图   2021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六届机器人大赛期间,盐池一小教师孙金涛(右一)指导学生为机甲大师竞赛做赛前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主席指出:“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温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更加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更高站位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