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沈阳8月20日电 (李晛)2025年暑期,辽宁省科学技术馆迎来参观高峰,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创下暑期历史新高,成为公众科普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场馆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将科普教育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典范。 辽宁省科技馆创新推出“科技助苗行动”实践活动,以“沉浸式探索+创造性表达”为核心,精心设置三大创造性任务作为学生假期科学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化身“科学探索家”制作思维导图解构展品原理并关联生活应用;担任“技术观察员”撰写图文并茂的技术原理分析;成为“精神传承者”通过手绘故事卡或短视频讲述科学家精神与本土创新成果。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任务深度参与,从“参观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表达者”。优秀实践作品正持续征集,将于9月在科技馆进行专题展示,有效将知识获取延伸至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开辟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新路径。
-
-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11个分院之一,作为中科院机关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系在甘肃和青海的院属科研单位。包括: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16年6月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组建而成)。 建院近70年来,兰州分院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青海省委、省政府的... 在“七一”建党节即将到来之际,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办公室联合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青促会小组和人事人才处,前往甘肃省临夏市和政县陈家集镇王泉村鹭岛小学,开展“点燃科学星火•情牵教育帮扶”主题活动,为乡村学子送去党的关怀与研究所的关爱。
-
在智能体元年的创新浪潮奔涌不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大型语言模型实现跨越式演进的背景下,计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渗透社会肌理。算法模型向高效化、轻量化持续迭代,具身智能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算力边界。 “数字法院”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司法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法律科技对传统司法模式的结构性赋能已经进入了纵深发展阶段。从“代码即法律”到“法律即代码”,法律的可计算化表达不仅深刻重构着司法实践形态,更催生了法学研究范式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法律方法体系的自我革新。
-
兴智家庭教育自2015年创立,始终坚守“兴启家庭智慧,成就三亿幸福家庭”的使命,深耕行业,成果斐然。其专业实力首屈一指,课程研发团队由50余位来自清华大学、北师大等顶尖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构成,像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便参与其中,为课程注入前沿学术理念与深厚专业根基。超1000名专业指导师团队,均持有国家认证资质,每周接受20小时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家长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精准解决亲子难题。 2024年,兴智家庭教育更是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内国际双标准”认证的家庭教育机构,彰显其在专业度与规范性上的行业标杆地位。
-
8月19日,由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这是该赛事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改革后的首次亮相。 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此次改革后,有哪些显著变化?命题方式与以往有何不同?未来会有哪些新动向?记者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
无人机足球在低空灵活穿梭,孩子们手持遥控器紧盯目标,不禁发出欢呼声,“原来无人机足球这么酷!”七里河区土门墩街道河湾堡社区辖区少年蒋毓彬兴奋地喊道。 这是8月18日该社区暑期科创课堂的现场。2025年暑期,社区依托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联动高校、企业、文化场馆等10余家单位,打造“文化+科技”双主线研学体系,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实践活动,让辖区青少年在“家门口”触摸前沿科技、感悟历史文脉,为基层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
8月18日,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正式启动。52名来自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等地的中小学校教师现场参与。与此同时,六安分会场同步开班。 北京主会场面向全国中小学校长及科技创新负责人,旨在启发学校管理者开拓科研资源赋能科学教育的新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作《AI时代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协同的新定位与新范式》主题报告;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现场展示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示范课;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向世清、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秘书长东秀珠、哈佛大学陈康琪(Anny Chan)等科学教育专家,围绕科学教育基本问题、范式转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美国科学教育现状等陆续开展专题讲座;培训还组织学员参访大科学装置——寰、力学研究所风洞实验室、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运控大厅等场所,深度链接科研院所优势资源。
-
中新网北京8月20日电 “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19日在北京举行。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组成部分,论坛吸引了海内外教育业者围绕教育数字化变革、学校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校长数字化领导力等议题展开交流。 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理事长李有毅表示,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教育教学全流程,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既要敏锐把握技术机遇,推动教育融合创新,更要清醒认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以教育者的专业判断力驾驭工具,始终坚守“技术服务于教育本真价值”的核心原则。
-
一道数学错题,竟被改编成骑士斩杀双头龙的冒险故事——当AI开始用叙事疗法改造学习,错误的底色从羞愧变为奇幻。北京某中学的深夜自习室,高二学生小航正对着一道三角函数错题发呆。突然手机震动,AI弹出新消息:“检测到你在‘正弦余弦转换’斩获第8次失误,是否启动记忆篡改剧本?”他点击确认的瞬间,错题本上的数学公式开始扭曲变形——题目中的角度θ化作漆黑双头龙,正弦余弦变成银白铠甲上的两道魔纹,辅助线则是斩杀恶龙的神秘剑诀。十分钟后,小航在剧本杀式剧情中记住了所有公式,次周测验竟破天荒拿下满分。
-
【编者按】《消失中的食物》([英]丹·萨拉迪诺著,高语冰译,文汇出版社·贝页2023年12月版)不仅是一部探讨全球食物多样性危机的著作,更是对地方种质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呼唤。7月9日,在由食通社与贝页图书联合发起的《消失中的食物》系列线上读书会中,围绕食物多样性与地方品种的保护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来自河北涉县王金庄的农友刘玉荣介绍了王金庄的传统豆类保护与种子保存故事,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周晨从消费者视角讲述在荷兰和中国参与社区农业、野外采集等体验,强调人与食物的联系及保护本地品种的重要性。讨论还涵盖了慢食运动、种子库、地方文化与饮食习惯等话题。澎湃新闻经食通社授权刊发分享内容,经讲者审定。
-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