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迭代深刻影响教育,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成败的战略要务。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一是改变学生的“学”,通过AI构建公平、智慧、便捷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教无类”,尤其助力特殊教育;二是改变教师的“教”,将AI融入教学全流程,促进优质资源沉淀与共享;三是改变学校的“管”,提升决策精准度与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四是改变高校科研范式,在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正在改变教育形态,重塑师生关系和学校空间。
-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1910年9月,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乘上驶往美国的轮船。出于对“中国以农立国,万事农为本”的考量,他选择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学,毕业后转至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18年,他在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国,下决心用自身所学填补中国气象科学的空白。
-
“花朵为什么能进化出如此多彩的颜色?”“独角仙的头部为什么那么硬?”“紫外辐射如何影响蜂的色觉感知?”……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线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4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落下帷幕。 研修班期间,来自云南各地州的小学科学教师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等,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活动,体验知识和思维上的“头脑风暴”。
-
近期,光明日报推出《来函照登 我也说几句》专栏,探讨人才评价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实践探索,引发社会热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人才评价改革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地方、单位认真落实,先后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等文件,就破“五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推出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进展。 人才评价改革有何重要意义?各高校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未来又有怎样的部署?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本报予以了回应。
-
图为6月14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学习创想智造课程,感受科学的魅力。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编者按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本报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教育”和会议强调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等内容撰文,以飨读者。 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
“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8月22日,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设立“成人组”与“中小学生组”双赛道,来自全省44支代表队的262名选手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语言与巧妙的互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带领观众开启一场有趣又有料的科普旅程,进一步激发全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在刚刚闭幕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由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推选的荆州学子表现卓越,创下历史最佳成绩。来自荆州市沙市中学的熊思铭勇夺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实现荆州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熊思铭还同时荣获“周培源科技创新奖”“天鹅座科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心专项奖”等四项大奖。来自同一学校的方天顺荣获“码高杯”创新人才奖。湖北省代表队共5人参赛,其中2人来自荆州,获奖比例与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首次设立科技挑战任务和“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共有来自国内外近700名青少年代表同台竞技。
-
8月18日上午,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于北京启幕。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黄荣怀教授发布了《智慧教育:迈向教育 2050 的路径》。这部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专著,作为“智慧教育发展丛书”的核心之作,凝结了智慧教育领域的理论洞见与实践积淀,既直面教育变革时代的核心命题,亦回应着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关切。
-
2025年7月4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家育同舟·薪火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相济路社区,开展以“探索家庭教育现状,赋能科学育人理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助力社区家庭和谐发展。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趣味套圈游戏区域吸引了众多孩子踊跃参与。实践队员积极组织着因感兴趣而到来的小朋友与家长朋友们,细心讲解有关活动内容、询问社区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同时为孩子们制作手工小礼品并有序带领小朋友前往游戏场地。
-
习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天宫课堂”“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一批批中小学骨干教师走进科研院所参加研修班,提升科学教育教学水平……现如今,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如何厚植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沃土、缩小城乡科学教育差距?科学教育新课标发布一年多来,有哪些积极探索?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 ‹‹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