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使得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意见》为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教育资源整合、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指明了前进道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方向,引导学校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部分青少年接受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机会不足,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科学兴趣下降的艰巨挑战。《意见》明确,要建立完善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这一举措是对“双减”政策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有利于在缓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调动中小学生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
60名科技创新教育种子教师封闭式集中培训、首批区级家庭创客实验室集中挂牌、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扩容至25家……深圳市光明区通过系列“组合拳”不断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当前,光明区正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坚持区域教育与科学城建设同频共振,光明区教科院将光明科学城的资源优势融入基础教育培养体系,探索开展教育合作和协同创新,精准实施多项改革举措,助力光明区打造成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示范区。
-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机器化学家实验室,机器人“小来”正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各个操作台前。这款全球首个集阅读文献、设计实验、自主优化、覆盖化学品开发全流程于一体的机器人被形象地称为“机器化学家”,由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江俊团队开发。 从2014年集结团队、提出概念,到最终项目落地,江俊团队十年磨一剑。这样的坚守,正是中科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科学发展方向,立足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多措并举,奋力写好“强国建设、教育担当”的生动缩影。
-
习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习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深入城市乡村开设讲座,为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通过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科学知识……两院院士不仅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本版今起开设“院士讲科普”栏目,邀请两院院士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社会民生热点等撰写科普文章,解读科技趋势,介绍前沿新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栏目首期推出整版特别报道,5位院士讲述多年参与科普工作的心得。
-
“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8月22日,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设立“成人组”与“中小学生组”双赛道,来自全省44支代表队的262名选手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语言与巧妙的互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带领观众开启一场有趣又有料的科普旅程,进一步激发全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在刚刚闭幕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由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推选的荆州学子表现卓越,创下历史最佳成绩。来自荆州市沙市中学的熊思铭勇夺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实现荆州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熊思铭还同时荣获“周培源科技创新奖”“天鹅座科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心专项奖”等四项大奖。来自同一学校的方天顺荣获“码高杯”创新人才奖。湖北省代表队共5人参赛,其中2人来自荆州,获奖比例与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首次设立科技挑战任务和“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共有来自国内外近700名青少年代表同台竞技。
-
中新网沈阳8月20日电 (李晛)2025年暑期,辽宁省科学技术馆迎来参观高峰,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创下暑期历史新高,成为公众科普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场馆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将科普教育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典范。 辽宁省科技馆创新推出“科技助苗行动”实践活动,以“沉浸式探索+创造性表达”为核心,精心设置三大创造性任务作为学生假期科学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化身“科学探索家”制作思维导图解构展品原理并关联生活应用;担任“技术观察员”撰写图文并茂的技术原理分析;成为“精神传承者”通过手绘故事卡或短视频讲述科学家精神与本土创新成果。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任务深度参与,从“参观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表达者”。优秀实践作品正持续征集,将于9月在科技馆进行专题展示,有效将知识获取延伸至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开辟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新路径。
-
8月19日,由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这是该赛事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改革后的首次亮相。 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此次改革后,有哪些显著变化?命题方式与以往有何不同?未来会有哪些新动向?记者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
近年来,习多次强调加强人才自主培养,重视培育人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2023年5月,习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2024年我国公民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14%,与美国(28%)、瑞典(35%)等发达国家相比,以及与2035年实现25%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推动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改革,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战略任务。
-
作为工程科学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和“钱学森工程科学讲座”之一,4月14日下午,工程科学学院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杜善义院士在西区学生活动中心二楼礼堂为广大师生作“航天发展与科技创新”主题报告。报告会由陆夕云院士主持,5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 ‹‹ ‹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