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四部门联合公布第38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淇县中小学在本次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引发广泛关注。淇县师生凭借扎实的科学素养、创新的实践能力和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实践活动、科幻绘画及科学影像等多个领域斩获多项大奖,为全县教育科技事业再添光彩。 在大赛中,淇县前进小学、淇县第五中学、淇县第一中学、淇县西岗镇留店寺中心小学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表现亮眼,获得了多项奖励,既彰显了中小学生将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能力,也展现了淇县教育工作者在科普传播领域的积极探索,彰显了淇县教育系统对科技创新教育的全面支持与推动。
-
-
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肩负中小学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组织和指导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任务。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我国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快速提升新入职科学教师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水平,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集中在太空、能源、通信、军事、分子生物等领域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本质上都是国家间高科技水平的竞争。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竞争实力、军事竞争实力等硬实力,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
央广网北京9月6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9月5日,记者从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大会拟于10月12日至14日在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0月15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主办,旨在促进世界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为解决当前农业与粮食领域的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
群体性突破和汇聚创新加速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融合跃迁,成为智能社会形成演化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使创新和创造力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从2023年开始,人工智能几近爆发式发展。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发生的重大突破日新月异,甚至是“分新秒异”,科学教育对这场变革的适应性直接关系着能否推进新的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强烈地促使我们的教育升级传统目标和路径,迎接新的挑战、形成新的模式。
-
本报讯(记者高悦通讯员汪金金)今年是新修订的《科普法》颁布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5日,我区2025年全国科普月临平主场活动暨反宣传月活动启动。活动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平安共富你我同行”两大主题,创新采用“主场仪式+夜间嘉年华”联动模式,为公众带来一场集科普、反邪宣传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科技文化盛宴。区委副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王卫安参加。 启动仪式在精彩的机器人表演秀中拉开序幕。灵动的机械舞步搭配充满未来感的编排,瞬间点燃现场气氛。随后,原创科普剧、科学奇幻秀等节目轮番登场,观众在鲜活的演绎和趣味实验中,真切触摸到科学的魅力。
-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立足教育系统优势,多方发力推动科普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主要从科学精神“入万家”、科普资源“可触达”、科普活动“见实效”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
“跟着老师一起拼装赛车和火箭,孩子很兴奋,也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来!”9月6日,在儋州市体育馆举办的2025年海南省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专程从海口驱车两小时赶来的市民王怡玫,一边看着孩子兴奋地摆弄模型,一边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分享参与感受。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海南以“科普潮涌自贸港 创新驱动向未来”为主题,策划了765场次活动,其中,主场活动于9月5日至7日在儋州体育馆举办,系列活动将在全省逐步铺开,用丰富有趣的科技体验,点燃大众科学热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
科技创业方向MBA项目以工商管理为基础,依托中国科大数理技术,培养科技创新型管理人才,构建“工商+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强大、学科卓越、教学领先、认证权威。该项目科研成果突出、师资队伍优秀、培养范式独特、实践资源丰富、合作交流广泛。特色在于有不可复制的科技资源池、聚焦创业生态、强大校友网络等,能培养学生创新视野与能力。培养方式为非全日制2 - 3年。课程涵盖公共、专业基础等多种类型。还设有丰富实践活动。招生对象为科技或金融行业人士,明确了报考条件、流程及咨询方式 。
-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这句话是许多孩子作文本上常见却可能有些遥远的理想,甚至,对他们而言,科学只是课本上的一个知识点。 大赛上,来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木江坪学区的张晓萱和韩峻熙,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批参加全国性科技竞赛的学生。站在全国性科技竞赛的舞台上,他们看着那些穿梭于赛场的“未来太空车”、前所未见的科学装置,如惊雷劈开认知的边界,心里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当张晓萱被问及此次比赛对她的影响时,她腼腆又坚定地表示,“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竞赛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窗,让“科学家”这个概念第一次变得鲜活、真切可感,也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名为“科学”的种子。
-
中国日报8月24日电(记者 李梦涵)8月23日,天宫领航 筑梦星球科学之夜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预热活动,此次活动邀请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利伟,英雄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王亚平,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北京市近500名中小学生代表共同参加。 作为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科技馆里的思政课为现场青少年超前点映航天主题电影《窗外是蓝星》。作为我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该影片在天宫空间站舱内,以全新的拍摄模式,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影片中许多前所未见的太空景象,以及太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引起现场青少年的阵阵惊叹。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现场青少年亲切互动,讲述从舷窗看地球的独特体验,为青少年答疑解惑;王亚平老师将第一次天宫课堂中永不停止的陀螺也带到了现场,与青少年分享亲身经历的太空故事:这个陀螺跟着我经历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三号两次飞行任务,也见证了我两次飞天之旅,对我来说具有特别有意义。希望这个小陀螺,能点燃大家心中对科学好奇;而王亚平老师带领青少年重现天宫课堂中的水膜张力实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王亚平老师将一朵从太空中带回地面的纸花放在水面上,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纸花由折叠状态逐渐绽放,让现场青少年再次领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的含义。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与参加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的青少年在台上面对面互动,引导青少年探索航天领域的神奇奥秘,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憧憬,感受中国航天人叩问苍穹、筑梦宇宙的情怀。
- ‹‹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