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期刊 第3页
  • 弘扬科学家精神 竺可桢:抗战初期“文军长征”的总司令

    弘扬科学家精神 竺可桢:抗战初期“文军长征”的总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1910年9月,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乘上驶往美国的轮船。出于对“中国以农立国,万事农为本”的考量,他选择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学,毕业后转至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18年,他在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国,下决心用自身所学填补中国气象科学的空白。

  • 202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在长沙举办

    202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在长沙举办

      日前,202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年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在主论坛致辞中说,仪器仪表在多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各行业对仪器仪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仪器仪表领域面临着核心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可靠性提升等任务。他表示,希望通过年会搭建的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年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钱锋和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院长肖定邦主持。国内外8位院士出席主论坛,10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涵盖环境监测、视觉检测、量子计算、脑机感知与控制、工业机器视觉检测、空间仪器、显微仪器、手术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展现了仪器仪表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及仪器仪表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

  • 蚊子通过感知体温红外线追踪人类

    蚊子通过感知体温红外线追踪人类

      每年的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1897年8月20日,英国微生物学家、医生罗纳德·罗斯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为研究和防治疟疾提供了重要基础,他本人也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为提醒公众注意蚊子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故而设立该节日。   夏末初秋是蚊子一年中的最后一个繁衍高峰,承担种群繁衍的雌蚊会抓住一切机会疯狂叮咬人类,所以民间才有“秋蚊子猛如虎”的说法。每年全球有数亿人染上蚊媒疾病,这些不起眼的蚊子,到底是怎样找到人类的?流传度最高的答案是二氧化碳和人的气味。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颠覆了大家的认知:蚊子最远可以在70厘米外通过红外辐射感知宿主。那么,蚊子是如何利用红外机制“寻人”的?这一发现能为人类控制蚊媒疾病的传播带来什么启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线期刊论文优先发布系统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线期刊论文优先发布系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鲁皖龙)12月25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期刊论文优先发布系统上线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局相关单位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编辑部代表一同出席上线仪式。   赵志敏指出,建设期刊论文优先发布系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快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术成果快速传播的一项重要成果。

  • 2025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补充教研员22人公告

    2025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补充教研员22人公告

      为满足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用人需求,结合单位实际,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补充教研员22人。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本次计划补充教研员22人,具体岗位及资格条件详见《2025年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补充教研员岗位计划》(附件1)。   3.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师育人业绩突出,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学科教学及研究方面有建树,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报名高中、初中、小学学科教研员,信息技术、学前教育教研员及科研人员岗位的,年龄为198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或具有市级及以上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经历的,年龄可放宽至197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 非法教育类期刊收钱发论文 有人明知是假也甘心受骗

    非法教育类期刊收钱发论文 有人明知是假也甘心受骗

      近日,四川绵阳某中学的黄老师在上网浏览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一篇已发表的文章被一个陌生的杂志转载,而署名却是山东省某中学的一位老师。   “这是什么杂志?怎么能这么做?”吃惊之余,黄老师想到了去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查询该杂志的真伪。当他在搜索栏中键入“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的刊名时,结果是:“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扫黄打非”办接受举报并核实的非法期刊就有92种,其中涉及教育类期刊29种,约占总数的1/3。

  • 我校人文学院科技传播系成功承办第五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

    我校人文学院科技传播系成功承办第五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

      12月7日至8日,由我校科技传播系、《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承办的第五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以“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传播”为主题,汇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传播等领域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共同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探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视角、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播创新、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四个专题角度展开讨论,旨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更加全面、系统、创新的发展。为期一天半的论坛议程,设有3场大会报告、10场专题报告和1场线上研讨,来自中国、美国以及英国等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人出席并参与线上论坛。

  • 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合作子刊《代谢探索》合作签字发行会在京举行

    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合作子刊《代谢探索》合作签字发行会在京举行

      1月28日上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合作子刊《代谢探索》(Science PJ Metabolism Discovery)合作签字发行会在京举行。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杂志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默然,中国医师协会编辑部王德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专委癌症代谢与治疗专委会田艳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教授、郭新闻教授、肖桂山教授出席签字发行仪式并致辞。《科学》杂志国际合作总监、亚洲办公室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及国内多家高校的200余名相关领域中外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 荟萃科学发现 引领科技发展——专家谈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荟萃科学发现 引领科技发展——专家谈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近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出部署。   科技期刊自诞生以来,在传播科学发现、促进学术交流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大一部分科技成果都通过科技期刊来发表、传播。当前,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日前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主办的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 Education Sciences: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领航人 MDPI 人物专访

    Education Sciences: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领航人 MDPI 人物专访

      建设充满了热情与期望,对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许。采访结束后,蔡苏副教授还为我们演示了VR/AR教育应用。   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首席专家)。比利时根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中国高被引学者。青海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宁夏大学贺兰山学者。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桑国元教授已在国内外知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 ‹‹ 1 2 3 4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