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开幕。今年服贸会更加突出科技赋能、更加注重首发首展,共有113家企业发布198项新产品、新成果,众多服务贸易最新技术及应用集中亮相。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数智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这些新成果首发亮相,引起全球高度关注。这不仅是一场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合作与创新的重要窗口。 从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足5000亿美元,到2024年迈上万亿美元台阶,再到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超过四成,服贸会已成为全球共享机遇的重要平台。
- 
		
		
- 
		
		坐进汽车后只要说出需求,车辆便可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开启座椅按摩,并播放轻音乐。与此同时在数公里外的住宅内,及时自动打开的空调和拉开的窗帘也正迎接主人的归来…… 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国再次向全世界展现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过去只能机械执行单一任务,现在的汽车可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功能。”长安汽车产品经理郝晨烨在智博会长安展馆说。 这辆能简单“思考”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层出不穷。 
- 
		
		近期,中国发展出版社与中信出版集团共同出版了《中国发展报告2024》。该书在记录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收录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趋势和影响》一章专门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 该书认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让计算机系统具有感知、认知、决策等类似人类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四大技术经济特征。 二是赋能能力很强的“底座型”和通用型技术。大模型可以让知识生产的边际成本趋零。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显著低于互联网、固定电话等历史上的ICT技术,叠加其更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开源开放特性,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商业化扩散,从而激发多个产业部门“二次创新”,大幅提升生产力。 
-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逐渐参与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IROS 2025的大会主席,王贺升教授在接受NOKOV度量动捕专访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科研的前沿趋势,更对中国机器人科研的崛起与未来影响力进行了深度解读。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科研峰会从数据上证实了中国机器人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以ICRA和IROS为例,中国内地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比例正在逐年显著上升,近一两年已超越日本、美国等传统强国,成为论文数量排名第一的投稿国和接收国。这种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Gartner发布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AI)十大趋势。企业不应流连于夸大其词的宣传或陷入到过度炒作所带来的恐惧中,而是应该关注AI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 Gartner高级首席分析师费天祺表示:“中国在AI研发和部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并且正凭借强大的设计、工程能力和日益完善的生态系统推动AI行业快速前进。中国的AI行业及相关生态系统涵盖了IT基础设施、数据、人才、安全和模型工程创新,在实现高效资源利用的前提下推动了大语言模型(LLM)及其他应用的快速发展。这些变化构成了今年中国AI十大趋势的核心主题。”(见图一) 
- 
		
		该白皮书由头豹与沙利文联合发布,立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产业变革背景,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大消费、碳中和五大核心产业,系统分析未来 50 年的发展趋势与机遇。报告以 “同球共济・和合共生” 为理念,结合 2024 年中国 GDP 突破 130 万亿元、外贸总量 43.85 万亿元等经济数据,指出中国将以开放姿态推动产业升级,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能,同时明确五大产业作为经济 “压舱石” 与 “新引擎” 的核心地位 。 在各产业发展脉络上,人工智能领域以大模型、智能体 Agent、具身智能为核心,构建 “大脑 - 神经 - 感官四肢” 的智能形态,智能算力规模高速增长,国产开源生态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化;智能制造聚焦机器人、低空经济、深海科技,工业机器人本土品牌市占率达 47%,低空经济与深海经济市场规模预计 2075 年分别突破 8.74 万亿和 13.4 万亿元;医疗健康形成 AI 影像、智慧养老、脑机接口三级创新格局,老龄化与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全周期智能医疗生态升级;大消费以情绪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为方向,发挥经济稳定作用,推动 “消费创新 - 产业升级” 循环;碳中和聚焦钙钛矿光伏等技术突破,构建低碳智慧能源体系,推动非化石能源转型 。 
- 
		
		9月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人工智能媒体技术合作分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工信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专家委员、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兆颖发言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正通过务实合作和实际行动促进全球南方繁荣发展。中国持续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以开放胸襟为全球南方的发展持续赋能。 朱兆颖指出,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共同发掘更多有效语料并转化为有效算法,最终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已建成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智能产业基础日益坚实,智能产品蓬勃发展,赋能应用更加深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自主开源大模型正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智算规模达788EFLOPS。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63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 
		
		在增强传统消费动能的同时,依靠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激发新型消费,正成为当前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习在7月23日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提出“有力提振消费”等一系列重要要求。8月2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出系统部署。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消费”将通过重构供需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认同,成为引领消费方式深层转型的关键力量,推动消费体系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阶段。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49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已成为撬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之相应,从202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到5月《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发布,国家层面持续释放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的政策信号。面向“十五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消费场景基础,“人工智能+消费”有望从技术驱动阶段迈向生态融合阶段,成为释放内需潜能、引领消费变革的战略性抓手。 
-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近期,一系列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大模型相继发布,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全环节落地应用。目前,中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大模型产业形成涵盖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架构。 
- ‹‹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