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技创新 第2页
  • 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挺膺担当

    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挺膺担当

      习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举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耦合

    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耦合

      习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与禀赋,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相互赋能、深度耦合。   筑牢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之基。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并持续丰富内涵。要深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具体内涵融会贯通。二是推动知识生产与能力传授的系统性重构。基础教育应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多学科探索启蒙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教育需在推进产教融合中建立“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能力评估”闭环机制;高等教育则要强化问题导向和学科融合,打造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创新生态。三是深化协同机制催化技术涌现。高校是我国科技研发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人才成长通道,以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催化应用技术实现涌现效应。

  •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趋势,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制度创新,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大力度筑牢教育根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根基、蓄势赋能。

  • 用好“指挥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用好“指挥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评价是改革的“指挥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有助于牵引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同向互促,增强一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增添动力活力。具体而言,可以围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方面来深化评价改革。   完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聚焦完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深化育人评价改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一体抓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赋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各学段教学、考试、招生、就业等环节一体改革,从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向切实推动“五育”并举转变,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动态化调整机制,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 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一批又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2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4亿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落户中国。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2025年AI课堂创新突破:深度解析教育科技的技术领先优势

    2025年AI课堂创新突破:深度解析教育科技的技术领先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深化与广泛应用,教育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AI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焦点,尤其是在校际交流与创新实践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技术革新。这一系列突破不仅彰显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教育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此次嘉善高级中学与杭州二中学科节的合作与交流,行业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AI赋能课堂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算法优化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正逐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教学新格局。

  •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冯颜利(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把统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2025科技小学堂创新挑战营暨乡村科技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科技小学堂创新挑战营暨乡村科技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

      继6月下旬2025科技小学堂创新挑战营活动成功完成甘肃榆中站、云南南华站之后,2025年7月5日-6日,以“科技小学堂 乡村科教大梦想”为主题的“2025科技小学堂创新挑战营(宁夏站)暨乡村科技教育研讨会”在宁夏银川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和华为公司联合主办,通过校地企多方合作及多地(甘肃榆中、云南南华、宁夏)联动模式,以及学生挑战营、教师研训营、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各方携手共同助力乡村科技教育。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在日前发表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培养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科技促进教育,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 ‹‹ 1 2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