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技创新
  • 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习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载体,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跨文化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价值,其核心使命在于以开放促改革、以融合促创新,既服务于国内高质量发展需求,又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迅猛发展,已成为联通中外教育、科研、人才的重要桥梁。目前,运行中的1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如何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同发展、集聚全球高水平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时代命题。

  • 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发挥重要作用。   去年9月开学季,江苏南通如皋市新开了一条公交专线公里外的白蒲镇,主要服务对象是数百名从城区到白蒲中学就读的学生及家长。   这种“反向流动”,源于优质高中在南通乡镇落地。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说,乡镇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有助于稳定乡镇生源,带动乡镇初中和小学发展,推动乡镇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据了解,南通现有乡镇高中20所,其中四星级高中16所。

  • 以“科创”推动教育变革 郑州九中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以“科创”推动教育变革 郑州九中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5月10日,由郑州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郑州九中”)和360集团联合主办的“科学教育赋能未来,数智时代共育人才”论坛在郑州九中举行。   郑州市教育局总督学曹章成在致辞中指出,郑州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科学教育“组合拳”,突破路径依赖与机制障碍。   他提到,郑州市入选2024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名单,相关工作案例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频道、《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 致敬身边的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致敬身边的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矢志不渝的科技团队,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脉搏紧密相连,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专业领域,在服务民生中诠释人生真谛;他们勇闯科研“无人区”,把探索科学奥秘作为毕生追求……这些扎根一线的科技先锋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爱包头、作贡献”的时代强音,让科学家精神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实践中熠熠生辉。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我们向每一位将智慧熔铸于城市发展蓝图的科技先锋致以崇高的敬意!

  •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支撑”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支撑”

      作者:邢海晶(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佳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讲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马克思认为,构成生产力的三大现实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其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劳动者。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校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在构建新质生产力支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功能。

  • AI赋能教师新突破:深度解析2025教育技术革新

    AI赋能教师新突破:深度解析2025教育技术革新

      在2025年,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突破正深刻改变教育行业的面貌。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迈向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教师赋能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先优势。此次,王珏老师基于30年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推出的《AI时代,教师必备技能》网络课程,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彰显了AI在教育赋能中的深度潜力和实用价值。   核心技术方面,该课程紧密围绕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展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展示了AI在教师备课、作业批改、个性化学习、科研支持及智能体制作等多方面的创新应用。例如,利用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4系列的升级版本),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智能生成与个性化推荐,有效减轻了教师的重复性工作负担。课程中提到的AI助力备课工具,采用最新的算法优化,提升了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使教师可以更专注于教学策略的创新。

  •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记上海市政协委员丁晓东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记上海市政协委员丁晓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上海市政协委员、教育界召集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而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和构建产业高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对应的具体产业领域有哪些呢?丁晓东认为,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

  • 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闭幕 王忠林主持并讲话 表决通过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等

    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闭幕 王忠林主持并讲话 表决通过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等

      原标题: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闭幕 王忠林主持并讲话 表决通过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等   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武昌闭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会议并讲话。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一批又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2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4亿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落户中国。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光明论坛】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光明论坛】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近日,习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习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又肩负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创新的关键性突破,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对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快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和科技创新效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更突出的新动能新优势。

  • ‹‹ 1 2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