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行动为我们展示了,教养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美德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事实上,帮助他人开门,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关爱与帮助,构筑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好。 低层次的父母或许更多关注孩子的个人发展,而高层次的父母则深知,育儿的过程中,他们的每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而是启发学习的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家风对于孩子的影响,便是如此。”
- 
		
		
- 
		
		安徽某学校高考复读班开学仅6天就有学生“跑路”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太娇气,吃不了苦。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快下结论,先来看看这所学校的作息表:早上6点起床,6点半早读,上午4节课,中午只有1小时休息,下午4节课,晚上再上3节课,直到晚上11点才收工,并且还是“类军事化”管理。如此高强度的学习,难免会有孩子撑不住。 
- 
		
		我所在的上海科技馆是一个科学教育的场所,它是个“大学校”,只不过每天来的孩子不一样,来的目的也不一样。成功的场馆一定是让带着期待来的孩子,带着更多的期待离开场馆,在心里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越是数字时代,我们越应该鼓励孩子走进真实场景。和电子屏幕不同,在真实场景,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发现者,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孩子来场馆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需要经过反复打磨,它是慢的;科技馆的特点是快速响应,通过最快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 
		
		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发布。这份纲要不仅为未来十多年国家教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更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家长,我们关心的问题很实际:孩子的学习方向是否需要调整?教育资源将如何变化?升学和就业的道路会有哪些新的选择? 小艾将从家长视角出发,结合纲要的核心内容和未来趋势,为您解读其中要点,并分析这些教育改革将对家庭和孩子产生的影响。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一起来看—— 2024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把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纲要》各项任务举措,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而这位校长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是高昂的学费、豪华的校舍,还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这位校长名叫张伟,年过四十,却依然选择扎根在这所偏远山区的学校。他的身上,似乎承载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每当清晨,校园里传来朗朗书声,张校长总是第一个到达,默默地巡视着每一个教室,确保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可当水龙头坏了,或是教室的灯泡需要更换时,他从不犹豫,立刻卷起袖子,亲自上阵。有人说他是“多面手”,但在他看来,这只是对教育的责任与热爱。 
- 
		
		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当高考的倒计时钟声响起,救护车的鸣笛声同样划破了宁静的空气,山东少年姜昭鹏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他用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交出了一份超越考试的生命答卷。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宣布为其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补考的消息,既是对姜昭鹏个人善举的认可,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本质与生命重量的契机。 在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姜昭鹏与网约车司机王涛共同奋战,争分夺秒地将一位心搏骤停近30分钟的同学送往医院。他们的救援行动,不仅是对生命的挽救,更是对教育意义的一次深刻诠释。姜昭鹏在这场救援中,展现了他熟练的心肺复苏技能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自古以来,教育子女都是父母重要的责任。而父母的认知,宛如看不见的丝线,悄然编织着儿女未来的蓝图。很多父母虽知教育之重要,但因认知有限,往往偏离教育的正轨。事实上,父母的观念对儿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让儿女的人生充满荆棘。如果父母的认知错误,将会导致孩子在世界中迷失方向。父母的认知像高悬的明灯,照亮儿女前路,像坚固的基石,为未来奠定根基。聪明的父母都懂得3个关键观念:首先,教育是投资而非控制。教育本质在于激发孩子的潜能,使他们能够自由飞翔。因此,父母应具备投资意识,将教育视为一种注入力量的投资,而非掌控孩子的缰绳。这样,孩子能够舒展自己的翅膀,探索知识的海洋,稳步前行在成长的道路上。教育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搭建梦想舞台的梯子,不应被父母视为控制手段。若父母事事管控,将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逐步磨灭探索的精神。相反,给予孩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父母以投资的眼光对待教育,最后收获将是孩子的茁壮成长和无限的可能性。其次,婚姻应谨慎但不应包办。婚姻如同未知的旅程,需要慎重对待,但父母不能一手包办。只有尊重儿女在婚姻中的自主选择,才能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幸福。若父母一味包办而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婚姻将可能成为束缚孩子的牢笼,让他们的人生蒙上阴影。让孩子选择合适的伴侣,犹如在沙漠中找到清泉,滋润心田。尽管通往幸福的婚姻之路可能充满艰险,但只要父母能够尊重儿女的选择,孩子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担当,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挫折比溺爱更有助成长,部分父母认为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溺爱,能让他们顺利成长。殊不知,若孩子始终在温室中生活,他们往往在面临挫折时难以承受。请不要让无度的溺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也不要等到孩子在挫折中感到无助时才追悔不已。给予孩子应对挫折的勇气,让他们在风雨中锤炼自身,积累宝贵的经验。经历挫折后,孩子的内心将变得更加坚韧,从而走向光明的未来。《省心录》上说:“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父母的认知对孩子未来的深远影响,确是每位父母必须铭记的道理。因此,不要把教育当成控制,而应以投资的眼光来助力孩子成才;不应包办女儿的婚姻,而应尊重他们的选择;更不能给孩子过度的庇护,让挫折成为他们成长的阶梯。切记,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父母的认知与引导,愿每位父母都能拥有正确的认知,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彩夺目!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阐明了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价值。进入新时代,习立足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的重要论断,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对于我们精准剖析并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稳步向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教育能够帮助无产阶级从本质上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实现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和主体力量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要求“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不仅要教育别人,自己也要学习,要学习许许多多的东西”。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善于恰当地利用每一时机,无需过多的牺牲就能掌握局面——并且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而这一“可以预见的将来”,指向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 
- 
		
		从古老的私塾书声到现代的智慧课堂,人类对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歇。当我们追问“教育的真正意义,又在哪里”,答案既藏在历史的回响中,也生长在时代的脉搏里,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指向生命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延续。 教育的根基在于唤醒个体的潜能。每个生命都蕴含独特的天赋与可能,教育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而是像园丁培育幼苗,发现并激发每个人的优势。苏格拉底通过“产婆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自我觉察,这些理念都揭示:教育的核心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无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的顿悟,还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迸发,追根溯源,都离不开教育早期对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呵护。 
- ‹‹ ‹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