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劝和促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为此,中国和巴西最近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领域涉及众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术语及其简要解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领域涉及众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术语及其简要解释: 人工智能(AI)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发展方向非常广泛,涵盖技术深化、应用拓展、行业融合等多个层面。
-
随着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AI)与社会、人类生活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 其实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就被正式提出。但在有限且昂贵的计算能力、已有计算方法存在缺陷、缺乏数据量这些无法克服的基础性障碍面前,“模拟人类大脑”显得非常遥远。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一类名为“专家系统”的AI程序开始为全世界的公司所采用,人工智能才兴起了第二次热潮。各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雄心勃勃旨在打造“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计划,目标是制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并且能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80年代后期,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系统投入巨大但只产生有限的应用产生质疑,人工智能的泡沫逐渐破裂,投入大幅消减,人工智能再一次步入寒冬。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并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从2015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互联网+”“智能+”,再到今年的“人工智能+”概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不断释放创新动能,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生产、生活新一轮变化正扑面而来。 “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润泽智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的建议,就与政府工作报告指明的方向不谋而合。
-
2月15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大西苑社区小朋友体验学习机器人科普知识。曹建雄摄/光明图片 智能型机器人、自动驾驶、AI创作、语音识别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尚没有达成广泛共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概莫能外。本期法治版特刊发三篇专家文章,探讨如何从法理、法律方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予以回应,让人工智能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 智能型机器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无疑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但会引起新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而且会颠覆许多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观念。早在1942年,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科幻小说《环舞》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第一,不得伤害人类;第二,服从人类命令;第三,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笔者以为,这不但是机器人设计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机器人立法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原则。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人类必须高度关注技术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充分利用法律的引导、规制和促进功能,实现法律与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
-
润物细无声。这是AI(人工智能)日益亲近我们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渗透,进而提升我们生活品质的一种状态。以衣食住行中的交通和交通信号灯为例,我们驾车的既有习惯是当遭遇红灯时,让车停下来,盯着红灯,等待绿灯。无论车多车少,无论路况是拥堵还是稀疏,等待的时间是统一的。我们习以为常了,以为驾车的生活永远就是这个样子,只能忍受或者,只能妥协、忍受。 然而,世界应该变得更美好。华为云与深圳交警实现合作之后,可以让驾车者借助“润物细无声”的科技力量,享受智慧交通的便利。每次出门少在路上堵个十分钟,就能回家多陪陪家人。深圳交警携手华为云EI(企业智能)以深圳过往通行效率较低的部分路口作为首批试点,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协同下,通过感知交通流量与事件,能依据即时交通状况对信号灯进行实施智能控制,实现了从“车看灯,读秒数通行”到“灯看车,按车数放行”的提升和转变,从而大幅减少交通拥堵。
-
9月11日,上海市“AI+制造”工作推进会暨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制造领域)启动仪式在上海电气601727)培训基地召开。会上,上海市“AI+制造”产业联盟发布成立。联盟由上海电气集团、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会同相关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支撑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联盟集聚了人工智能企业、制造企业、专业服务商和科研机构等30多家生态伙伴,重点围绕技术创新与协同攻关、应用落地与价值实现、生态融合与标准共建以及制造升级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澎湃新闻)
-
新加坡《海峡时报》9月9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政府推动扩大智能体应用普及率,更多中国企业正在拥抱人工智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东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这家科技公司的首席人工智能官表示,短短3个月,该公司就开发出约50套软件系统,而以往仅能年均开发一两套。这完全得益于一支“智能体大军”——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完成人类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你不必给它们发工资。”这名人工智能官说,人工智能(AI)的应用使该公司比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现在产品价格可下调约70%,“这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事物。人们怎么会不使用它呢?”
-
人工智能(AI)到底是什么?对当前产业升级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通过对AI的科学基础、科学内涵、科学成果和实际应用四方面的梳理发现,科学实践中的AI主要是经典人工智能,它将在15年内推动大面积、颠覆性创新的产业落地。 通常认为,AI是人类智能的机器模拟。然而AI奠基人、创始人艾伦图灵创立的经典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功能模仿”。 1931年,哥德尔证明了递归函数的计算可以“模仿”形式算术的某些推理,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严格证明了计算可以模仿推理。1936年形成、后被普遍接受的丘奇-图灵论题主张:图灵机可以“模仿”任何计算。综合上述两项成果得出哥德尔-图灵引理:用图灵机可以“模仿”某些推理。
-
Claude 4用「婚外情」威胁工程师、OpenAI的o1想要秘密给自己打造备份——我们不要再觉得AI有幻觉了!
- ‹‹ 1 2 3 4 5 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