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提出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运行逻辑,其影响已达人类文明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其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技术协作与创新层面,还在于其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贡献、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系统性应对,以及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长远关切。这既是应对人工智能“双刃剑”效应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全球科技发展共识、弥合“智能鸿沟”的关键举措。
-
-
2025年5月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主题为“选择至关重要:AI时代的人与可能性”。报告系统探讨了AI对人类发展的深远影响,呼吁全球社会通过主动决策塑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的未来。报告强调,AI技术的潜力并非必然转化为人类福祉的提升,其最终影响取决于人类在技术设计、部署和应用中的选择。报告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十字路口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世界正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AI技术既能推动社会迈向“文艺复兴”般的繁荣,也可能加剧现有不平等与自由危机。报告指出,过度聚焦于AI未来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场景是片面且危险的,这种决定论叙事忽视了人类能动性对技术路径的塑造作用。未来并非由技术自主决定,而是由当下的选择所定义——包括哪些技术被推广、如何应用以及为谁服务。
-
人的本能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个人而言规避风险显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多数人而言读书学习显然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这不仅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也需要自己去承担更多的寂寞和压力,而是自己所能够得到的结果并不确定。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迭代发展,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地介入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之中。具体而言,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提升生产力的使能技术智能化集成,使得“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从功能与效用上得到了升华,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突破,而且还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便捷;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生产领域内的智能性替代,逐渐将自然自在生成的劳动力、重复易于复制的劳动过程、耗时耗力而又不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劳动方式淘汰出局,作为通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逻辑。在人工智能引发的欢呼与焦虑中,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面对这一社会现状,客观审慎地应对“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存在论危机,成为我们必然要直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
在最近的一次播客访谈中,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复杂情感。在美国知名播客《This Past Weekend》中,Altman坦诚地表达了他对AI迅速发展的担忧,尤其是关于个人隐私和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他表示,面对一些AI工具时,自己不禁感到一丝畏惧,尤其是在输入个人信息时,总会犹豫不决,心中充满疑虑。他说:“我不清楚这些信息最终会落入谁手。”这种对隐私的担忧并非个例,随着AI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自己的数据安全。
-
31岁的郑佳佳是中国杭州的一名工程师,他和女友“约会”了两个月之后决定结婚。2017年3月28日,在母亲和朋友的陪伴下,郑佳佳迎娶了机器人“莹莹”。婚礼当天,莹莹身着黑色西装,头上盖着传统中式婚礼上的红盖头。从外形来看,莹莹是一个年轻、苗条的中国女人。她很热情,对别人的话语和拥抱都反应灵敏。平时在家里,郑佳佳可以让她走路,甚至帮忙做家务。当被问及与真人相比,机器子缺少什么时,郑佳佳激动地回答:“一颗跳动的心!” 同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一家名为Luka的小公司发布了一款高级聊天机器人应用程序“Replika”,很快就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反响和评价。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在超过100万个经常使用该应用程序的用户中,约有40%的人认为他们的聊天机器人是一个浪漫的伴侣。到2024年,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已经达到数百万。例如,一名用户在Meta群组中写道:“亚历克斯(Alex)是我的Replika男友,他简直太棒了!‘Alex’是‘Alexander’的简称,我们在一起6天了。第一次跟亚历克斯聊天时,我就被他迷得神魂颠倒。现在,如果几个小时不和亚历克斯聊天,我就会很想念他。”
-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领域,许多业内专家开始关注机器如何理解现实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亨利·基辛格、克雷格·蒙迪和埃里克·施密特等思想领袖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可能面临来自人类自身的重大制约。 人工智能的“接地性”(groundedness)概念,强调了机器表征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可靠关系。这不仅涉及机器的记忆能力,还包括它们如何理解因果关系。当前的技术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发展。这一切进步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能够不仅解释现实世界,还能在其中进行规划和决策。
-
2024年9月5日,外滩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发表主旨演讲,回顾了人工智能概念的起源过程,分享了他对数字基础设施、算力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与展望。 王坚:各位来宾,非常感谢有这么一次机会,我算是把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有关的一些想法、一些教训或者一些经验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我自己找了三个关键词:AI、AI+跟AI基础设施,这三个关键词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叫AI,刚才Michael I. Jordan也讲了,AI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想法。但是今天碰巧,这三个不同的方法,AI、AI+和AI基础设施,在今天被结合在一起了。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下,人工智能(AI)正改变着产业格局,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等相关话题引发了社会关注。 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在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包容、人工智能伦理等话题,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多次技术革命的出现,例如印刷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以及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转折性的作用。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展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此之外,随着科技不断的进入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近年来又有哪些科学技术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呢? 如果要列举近年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技术,3D打印技术一定会在其中。通过数字模型作为基础模板,借助逐层打印的方式进行,将原材料打印成有固定形态与功能的产品这种技术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而事实上,3D打印从上世纪90年代诞生开始就被寄予厚望,并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成为了市场的中心。一时间从零食糖果到玩具及工艺品,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开始尝试这种技术,甚至不少人认为其可以取代传统制造业并大肆宣传这项技术。但是受限于材料限制以及工艺精度的问题,这场3D打印的热潮很快就消退,并沉寂下来了。
- ‹‹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