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助126名学子到捐献遗体 他把光留在人间
助学37年,敬老24年,助残20年,百姓宣讲百余场,公益演讲千余场……这是荆门市退休教师何显斌的公益数字。
2024年8月10日,71岁的何显斌因病离世。按照他遗愿,何显斌的遗体最终被捐献用于医学教学与科研。从1987年起,何显斌就开始了助学等公益活动。多年来,他资助贫困学生126名,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何显斌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先后获得了“荆门市道德模范”“感动荆门时代楷模”称号,2024年上榜第四季度“荆楚楷模”。
1996年,女儿何金慧被沙洋师范保送到湖北师范学院,4年后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2001年,女儿何金慧因意外身亡。在整理女儿遗物时,他发现女儿制定“还本济困”“行善育德”详细方案后,更加激发了他做公益的决心,他把对女儿的爱用于完成女儿没完成的公益事业。
何显斌夫妇强忍悲痛,按照女儿“还本济困”理念和“行善育德”方案,拿出原计划用于女儿求学、成家、立业的积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设立“何金慧还本助学基金会”,先后资助126名寒门学子完成相应的学业。2015年11月,“还本助学”荣获“荆门市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
2014年4月,何显斌夫妇拿出一半的退休金,与8人成立养老互动组。他们将散居在周边超过七旬的老人、超过五旬的残疾老人和享受低保的贫困老人组织起来,共同为他们提供服务。“土锅土灶,热热闹闹,免费午餐,以老敬老”。这些空巢老人们说,“以前都是一个人在家,很孤单,来到这里有伴,很热闹。”
最初,养老互动组的空巢老人有14人,最多时达36人。“以老敬老”“互助养老”模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另类方案和模板,何显斌成立的养老互动组也被湖北省伦理学学会确定为“道德实践基地”。
2023年11月,何显斌被确诊为肾恶性肿瘤。他没有怨天尤人,在与病痛较量的过程中,坚定了捐献自己遗体的想法,并摸索着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做了线日,何显斌因癌细胞扩散再次入院。病重期间,他又多次提出了想要捐献遗体的想法,并让儿子和老伴去红十字会办理捐献手续。“没有遗体捐献就不能了解人体的结构,就不可能有医学事业的发展。”何显斌这样说。他的老伴余国香说:“刚开始我们也不能理解和接受,最终还是决定尊重他的意愿。”
何显斌的儿子何银平坦言,父亲为人正直善良、有爱心,生前做了很多慈善。“到最后父亲还在做一件他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何显斌离世后,他的爱人和儿子在荆门市、东宝区两级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完成了老人生前的遗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