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萱卷 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天涯艺术1477期】
李孝萱,1959年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至今。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协会会员。
言及教学,必当直面学生。为师者必免不了要有些考虑。分寸的把握总是个难题,由不得性子。若想省点心去偷懒,自然会寻思着有个共识,或者说,有个什么体系攥在手里。不必要的麻烦相对就减少于许多。迄今为止,我并未发现一个真正有效的措施能够灵验,无非全是经验上的摸索。这些完全靠经验形成的东西往往就存在着偏执的一面,不适应变化的本质。这样,一个体系的出笼就成了某种饥渴。我曾听过不少大大小小有关教学的讨论会,虽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自己的所谓体系,最终还是落到了程序性和概念性上,无根本性改变,即使有相异之见,也都必须在一种权利的意志下得到统一。
体系本无害,它的秩序能帮助人有成效的学习。问题在于体系一旦被权力左右,就丢失了应有的生机,变成了有害的东西。例如关于基础训练的问题,我始终看不见一个广义上的涵括。索性不考虑专业性差别,把明暗素描统为不二法门,学生的好坏也得从中分出等级。看似有个清晰的思路深入其中,其实是千人一面的套路。这是不是大家渴求的那个体系?我不清楚!更令我费解的是四年毕业的学生,稍有些一般画形的本领,用不着动脑子参考照片摹出张画,不明不白得个奖,红字当头,误以为人才。一下子成了珍稀动物加以保护。自己受不了,别人也被吓着了。一个学校办学,一个老师教学,其动机纠缠于此,只能说是目光短浅,但这恰恰成为目前美术教育的主流和方向。再比如像以前大师与大画家云集的学校,其困惑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反思。大师与大画家置身于教学中,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本身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无形中被浓缩为一个支流、一种规范,演变为一种体系。当初是不乏气象的,但时间久了不免要褪色,关键是效法者背上了包袱,再束缚住手脚,于是钻进了死胡同。要么以素描明暗养成的思辨意识对待人和物;要么处于临摹状态,排斥个人感受,毫无生机。常言道:大树下好乘凉,一乘凉人就怠惰了,就不情愿费脑筋,就养成了吃残羹剩饭的习性。再有,理智上能够接受的东西,感情上受不了,传承血脉的心理真正起到了作用。感受被压抑了,规范肯定是教条。有句话说得恰当:“生于民间,死于庙堂”,非把生机勃勃的活人教化成木头桩子了事,其例子实属屡见不鲜。坦白地讲,这样的体系不管怎么迷人耳目,如何自圆其说,都是值得怀疑的。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更补的媒体统筹(排名不分先后):天涯艺术网、魅艺中国网、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搜狐、新浪、网易、雅昌艺术网、艺起来、艺术公社、艺术天成、5A画廊、艺术中国网、美术中国网、写意中国网、Art90艺术控、明星传媒、终南画谱、天津画廊联盟、宁夏日报艺术风尚、浙江艺术网、水墨时代、水墨视界、水墨前沿、今日鉴藏、墙艺术、99艺术网、央视网、月雅书画、人民艺术、中国美术家网、学院中国艺术网、金石书画网、新华网、中国网、本网、凤凰网、中国艺品投资网、艺术档案网、艺术版权网、琉璃厂在线、中国书画档案网、艺术传承媒体联盟、中国水墨现场、国画名家网、当代中国画、中国当代书画家网、北京时间、人民生活网、中华时讯网、人民美术网、中艺书画网、东方艺术网、环球文化网、中国书画网、北京文化艺术网、北京美术网、天津艺术网、艺美中国网、艺新网、艺美网、艺栈网、出山网、书画圈、美术圈、宣和网、画家村、画廊网、艺术仓、拍卖网、新视点、大画家网、水墨中国、中国美网、美意中国、文创在线、文化中国、印象中国、文脉中国、齐鲁字画网、中国艺海网、竞友艺术网、翰墨书画网、壹号收藏网、元鼎文化网、辉煌艺术网、翰墨千秋网、当代艺术网、一品字画网、号外艺术网、道东艺术网、思潮艺术网、意致文化网、尚远文化网、盘古收藏网、艺术山东网、西北翰墨网、圣美艺术网、上海文艺网、京津冀书画网、江苏美术家网、中国艺术之梦、伍佰艺书画网、东方金典艺术网、中国时尚新闻网、众森原创文化网、德艺双馨艺术网、半亩方塘艺术网、华夏书画艺术网、中国书画研究网、中国时代艺术网、中艺博雅艺术网、中国艺术资讯网、中国文化艺术网、中国国家艺术网、中国艺术品理财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天津美术网、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