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明确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
-
红星资本局9月11日消息,在今日开幕的2025外滩大会主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发表了对于开源AI和AI未来的理解与预测。他表示,太空一直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他认为,在有了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后,因为AI的出现,还会有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有机会把AI送上太空。” 王坚表示,AI时代开源的特点不仅在于开放代码,更重要的是开放资源;同时,AI不能因为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只有将AI送入太空,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出地球。”
-
在AI(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主流科技趋势的情况下,人类如何妥善运用成为全球聚焦的重点之一;被封为「AI教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辛顿( 辛顿接受《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访问表示,相较于人类对自己大脑的知之甚少,AI在每个神经元运作皆由人类亲手建造的情况下,预估在未来的5至20年内,AI智能就会完全超越人类;此一说法也获得多名科学家认可。 作为知名计算机科学家的辛顿,前(2023)年5月辞去Google的工作后,公开谈话多以AI为主轴;时常警告滥用AI风险的他,也曾多次呼吁全球将「研究AI安全问题」视为首要之务。
-
在谈及许多关键科学技术时,正确地指出其具有“双刃剑”性质固然是有益的,但既然预见到这种双刃剑特征,着眼于从一开始就未雨绸缪,将防范措施植入技术基因之中,无疑更为重要。那如何把向善基因植入人工智能,仅仅是通过算法写入那么简单吗?很多人开始为奇点(人工智能超越人脑智能的时刻)来临,进而人工智能不再受人类控制,反而取代人类成为世界主宰的可能情形忧心忡忡。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思考和准备应对这个问题之前,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人类尚能支配、控制人工智能的时候,如何以自己的认识、理念、追求和动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与人工智能接触最密切的科技人员、投资人、企业家和用户,都会成为上述主观意识的代理,从而推动形成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向。所以,人工智能创新向善这个理想目标,应该通过推动这些当事人形成正确的共同理念,进而做出合理行为和行动得以实现。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