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6日在沈阳开幕。会议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汇聚全球行业精英,聚焦典型场景落地、产业生态共建与跨境协同协作,务实探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路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介绍,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逐步打造了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DT(数据技术)“4T融合”的技术产业体系,融合应用拓展至国民经济全部41个工业大类。
-
-
在江西南昌某汽车制造工厂,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焊接、AGV小车自动沿着磁轨送料、大屏幕上的“数字大脑”实时显示着全球订单数据。 “工厂采用高柔性全自动化生产线多台工业机器人同时作业,能实现多款车型快速柔性生产,自动化率达98%。”该汽车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
-
8月22日至24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宏科出席8月23日上午召开的主论坛并作题为《智算融合网络研究与思考》的主旨演讲。张宏科指出,智算融合网络是国家基金委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个网络方面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从科普角度讲,就是新型互联网。众所周知,早期计算机网络是在固定有线G本质上是一个无线接入的互联网。现有网络通信难以满足一些领域实时可靠安全的要求,需要新型的网络通信技术来支撑,这就需要瞄准国家的、国际的战略发展趋势搞研究。(人民邮电报)
-
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2025年,互联网的“记忆”成为社会诚信和信息真伪的关键考验。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虚假内容和造假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趋势,令人警醒。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未来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互联网记忆的特性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和存储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赋予了计算机理解和生成内容的能力,使得虚假信息可以通过AI生成的“逼真”图片、视频和文本大规模传播。例如,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能够制作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视频,令人难以辨别真假。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记忆”变得更加复杂,虚假信息的留痕也更难以追踪和清除。
-
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评价其“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并强调“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 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一位普通中国网民的建议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继而转化为规划纲要具体举措,并成为政府施政依据的一段佳话。
-
通信设备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古老的烽火台到现代的智能手机、5G基站,通信设备的每一次革新,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模式,成为了连接世界的桥梁,驱动未来的引擎。 在过去,人们依靠书信传递信息,速度缓慢且易受天气、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短信、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即时沟通,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和便捷性。无论是商务洽谈、亲友交流还是紧急求助,通信设备都能迅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信息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无障碍传递。
-
在当今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应用,正如一声战鼓,激发了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活力。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互联网,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升级。 当我们回顾过去,消费互联网曾是各大企业的聚焦点,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迭代,企业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依赖消费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此时,AI技术的引入为产业互联网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无论是电商、社交还是制造业,AI都在深刻改变着这些行业的运作模式。
-
今年以来,盐城经开区聚焦现代物流、人力资源云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打造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人气汇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上半年全区规上服务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77.9%。
-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明确在外卖配送、网约车服务等场景中,以700号段作为“中间号”,代替用户、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的真实手机号码。 上海推出外卖骑手“交通安全码”,以“绿、黄、红”三色作为安全等级标识,新入职骑手必须获得“绿码”才能从业。 前者指向隐私安全,后者瞄准交通安全,两项举措既进一步织密新业态健康发展的“防护网”,也从一个侧面折射治理创新和规范发展的门道。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