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是什么
  • “流动科学课”首次走进新疆

    “流动科学课”首次走进新疆

      一个微微发光的培养皿中显现出斑斓的菌落图案,讲台下的学生们睁大了眼睛——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会发光的微生物”。9月11日,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三小学的教室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王红梅教授正用一场生动的《神奇的微生物》课程,带领孩子们踏入看不见的自然世界。   9月10日至12日,2025“流动科学课”首次走进新疆,并成功将第三站活动落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流动科学课”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不仅为偏远地区学生送去优质科普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具体举措,致力于将优质科普资源延伸至边疆地区、乡村学校,推动科普服务普惠发展。

  • 科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角色转换

    科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角色转换

      编者按 在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学教师是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的“播种者”,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报道中小学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构建完善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   近日,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第9协同组科技辅导员及科学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此前,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也拉开序幕。一场场培训活动犹如及时雨,为科学教师的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

  • 从“知识传授者”到“思维引导者” 科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角色转换

    从“知识传授者”到“思维引导者” 科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角色转换

      近日,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第9协同组科技辅导员及科学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此前,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也拉开序幕。一场场培训活动犹如及时雨,为科学教师的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   科学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学教育工作能否见效落地。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此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对科学教师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如何健全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科学教师?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科学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

    科学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

      闵行区科普资助项目《科学来啦》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脑科学博士——郭海骏,我们将跟随郭博士的引导,一同探索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新世界,开启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学科为划分方式,将教育内容划分为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不同领域。科学教育则更注重整体性,它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以解决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大脑发育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 教育部: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改善教师待遇

    教育部: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改善教师待遇

      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成效。   “一年来,我们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一年来,我们从严从实建设师德师风。一年来,我们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一年来,我们统筹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用四句话概括了一年来的工作。   据介绍,为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开展了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探索适应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师教育院校新布局,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培养层次新结构,适应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新体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数字化赋能教师培养新模式,适应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抓、社会参与”的新格局。石家庄市教育局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科学教育,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科普实践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   据悉,今后,石家庄市将以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为契机,不断建立健全科学教育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聚焦课程、教学、师资评价、资源等方面改革,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同时,实施科学教育提质计划,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探索区域科学教育有效模式,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学校、名师队伍和优质课程等,为学生搭建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优质平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 在“玩、做、用、创”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在“玩、做、用、创”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近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让科学教育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尤其是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一年多来,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下,加强科学教育,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加强科学教育,要呵护好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每天都有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疑问的背后,折射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不仅要激发、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还要帮助他们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并验证结论。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但好奇心强、创新思维超乎寻常的中小学生,一样需要被看见、被钟爱、被开发,要有帮助他们脱颖而出的环境、土壤、机制与伯乐。

  • 小学科学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专业课程有哪些

    小学科学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专业课程有哪些

      小学科学教育专业主要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班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教师口语、书写技能、儿童卫生学、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基础物理学及实验等课程,以下是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班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教师口语、书写技能、儿童卫生学。   专业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基础物理学及实验、基础生物学及实验、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及实验、基础化学及实验、科技作品设计与制作、科技活动设计与实施。

  • 中国科协、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中国科协、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近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旨在真正用“活”科学教育资源,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   记者: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方面,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将推出哪些措施?

  •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热议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热议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

      近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迭代深刻影响教育,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成败的战略要务。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一是改变学生的“学”,通过AI构建公平、智慧、便捷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教无类”,尤其助力特殊教育;二是改变教师的“教”,将AI融入教学全流程,促进优质资源沉淀与共享;三是改变学校的“管”,提升决策精准度与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四是改变高校科研范式,在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正在改变教育形态,重塑师生关系和学校空间。

  • ‹‹ 1 2 3 4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