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习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习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不少著作都对此作出深刻论述。比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等等。
-
-
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多维度影响。在经济领域,AI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并创造新业态,但也引发就业结构变革与技能鸿沟。社会层面,AI优化公共服务、改善生活品质,却也带来隐私安全、伦理道德等挑战。教育领域因AI实现个性化学习,但城乡教育差距可能扩大。面对机遇与挑战,需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构建人机协同新生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逐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存在。从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到智能家居设备,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医疗诊断系统,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它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可能,又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AI对未来社会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维度的影响,旨在全面呈现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人工智能的根基可追溯至人类对智能本质的千年追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论推理模型,为逻辑学奠定基础;17世纪莱布尼茨尝试将人类思维转化为符号运算;20世纪初,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可计算性”理论,为机器模拟人类思维提供数学框架。 1943年,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和数学家皮茨提出人工神经元模型,模拟生物神经元工作机制;1950年,艾伦·图灵发表《计算机器与智能》,提出“图灵测试”这一里程碑式概念,将“机器能否思考”转化为可验证的科学命题。同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人工智能”学科名称,标志着AI从哲学思辨进入科学实践阶段。
-
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涨0.7%报3497点,深证成指涨1.46%,创业板指涨2.39%。全天成交1.47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量2476亿元,全市场近4300股上涨。 CPO概念午后大涨,“易中天”领涨,天孚通信涨超12%,中际旭创涨超7%,新易盛涨超6.7%。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国泰、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南方涨超3%。
- ‹‹ ‹ 2 3 4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