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工智能简介200字 第5页
  • 人工智能从深度学习到全面赋能

    人工智能从深度学习到全面赋能

      等应用展示多种技术可能。作为革命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研究之中,推动人类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   人工智能作为近年来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实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就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夏季研讨会上被提出。此后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都未能实现线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欣顿和他的学生基于机器学习提出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在图像识别挑战赛上取得重大突破,激发AI领域的又一次发展热潮,推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快速进步。

  • 大语言模型应用法律分析系列之二:美国人工智能监管体系概况

    大语言模型应用法律分析系列之二:美国人工智能监管体系概况

      美国作为AI行业的技术高地之一,其人工智能监管呈现出其独特的框架和逻辑体系。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美国人工智能的法律监管框架,希望能够为中国市场提供借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监管问题逐渐成为政策焦点。作为AI行业的技术高地之一,由于立法体例和国家制度的特殊性,美国的人工智能监管呈现出其独特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即从联邦举措到各州立法,再到行业自我监管等的多层嵌套形态,其中联邦政府对AI的监管趋于宽松,各州则通过地方立法填补这一空白,形成“联邦轻监管、州级多样化”的格局。

  • 抱团取暖的日本AI半吊子们

    抱团取暖的日本AI半吊子们

      本篇为《为什么日本出不来DeepSeek》的下篇。在此笔者将介绍两家在日本虽在头部,却又十分另类的AI公司,以及日本AI产业背后的推动者们。   想要勾勒出日本AI行业的面貌着实不太容易。AI公司又少又慢又没声音,技术看上去也是半吊子。跟很多曾经驰骋国际今天却逐渐去国际化的日企一样,它们的生意,从研发到销售服务,从上游到下游,从头到尾似乎不需要日本以外企业的参与。   从这四个层面依次审视,日本AI创业一哥Preferred Networks都是真AI,而非IT信息化。

  • 用可穿戴AI解锁盲人出行新方式这项技术真让人惊叹!

    用可穿戴AI解锁盲人出行新方式这项技术真让人惊叹!

      用可穿戴AI解锁盲人出行新方式,这项技术线时许,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机器智能》在线发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介绍了一款可为盲人及部分视力障碍人士提供导航辅助的可穿戴系统。这款系统基于前沿的AI算法,通过摄像头获取图像等视觉信息,进而进行智能识别和判断,最终为用户选择出一条最优无障碍路径。更为人称道的是,这款系统同时结合了听觉和触觉反馈,在帮助视力障碍人士安全出行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电院清源研究院的副教授顾磊磊表示,传统视障人士的出行工具主要是墨镜、手杖以及导盲犬,而这款新系统旨在逐步去掉这些传统标识,让他们能够与正常视力人士无异地生活。顾磊磊强调,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他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智能硬件,让视障人士能够无拘无束地穿行于各种环境中。

  • 深度解析:傅利叶引领AI+机器人技术革新与产业突破

    深度解析:傅利叶引领AI+机器人技术革新与产业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演进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展现出其卓越的技术领先优势,不仅在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实现多项创新突破,还积极推动产业生态的构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全球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机器人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视觉识别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迈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傅利叶公司在这一背景下,凭借其在工程化经验、场景理解以及多场景应用的深厚积累,持续引领行业技术革新。其核心技术包括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运动控制算法、智能交互系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自主性。例如,傅利叶在2024年完成的约8亿元E轮融资,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潜力的高度认可。公司已在康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个细分市场深耕多年,特别是在康复外骨骼方面,已实现出口到60多个国家,覆盖3000多家医院,成为行业标准之一。这些外骨骼设备不仅在功能上不断优化,变得更加轻巧、智能,还在交互体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效的康复方案。这一技术突破背后,归功于傅利叶在硬件材料、驱动系统和软件算法方面的持续创新,确保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除了硬件技术的积累,傅利叶在产业生态布局方面也展现出前瞻性。公司积极推动开源数据集和工具链的发布,降低行业门槛,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例如,开源的机器人设计图纸和算法框架,不仅帮助技术极客和初创企业快速进行二次开发,也为行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傅利叶牵头发起的“具身智能康复技术发展倡议”,旨在整合全球顶尖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康复与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一行动彰显出公司在产业引领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战略布局。面对行业内部分投资人因短期盈利预期而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声音,傅利叶创始人顾捷表示,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关键期。随着AI技术的持续突破和硬件的不断成熟,未来三到五年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的生产力将实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在2028年前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潜力将逐步释放,带动整个行业迈向新的高峰。傅利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厚的工程化经验、丰富的场景理解以及强大的产业合作网络。公司在过去十年的坚持与创新,使其在医疗、养老、工业等多个应用场景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未来,随着AI创新持续推进,傅利叶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算法研发,提升机器人自主学习和交互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演示阶段向商业化应用快速转变。整体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机器人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傅利叶在这一浪潮中已然站在了技术革新的前沿。对于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紧跟这一趋势,深化技术布局和产业合作,将是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随着多场景、多形态机器人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开源生态体系的逐步完善,具身智能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推动行业迈向更高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未来十年,傅利叶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的双轮驱动战略,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引领行业的技术领跑者。

  • AI驱动的3D打印技术图纸分析功能3YOURMIND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AI驱动的3D打印技术图纸分析功能3YOURMIND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4月,南极熊获悉,德美软件供应商3YOURMIND宣布为其标志性零件识别软件新增了一项突破性功能——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技术图纸分析功能。这一更新使得工程师能够自动从传统的二维技术图纸中提取关键数据,并快速判断这些零件是否适合通过增材制造(AM)或其他先进制造技术(如CNC加工)进行生产。

  • 人工智能卡位战中的浪潮

    人工智能卡位战中的浪潮

      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近年来,山东深入推进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强化产业生态韧性培育,链式思维深深植入产业发展血脉,卡位入链、突破壁垒、打造品牌,成为众多企业的坚定选择与不懈追求,也为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今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 从AI合成人类到让机器人有“感情”!彼得·蒂尔“奖学金”名单公布这6个AI项目入选

    从AI合成人类到让机器人有“感情”!彼得·蒂尔“奖学金”名单公布这6个AI项目入选

      他曾是支持特朗普的硅谷少数派,也曾作为早期合伙人与马斯克在PayPal一起打天下。他对科技趋势有着惊人的敏锐感:   2010年,他做了一个空前大胆的决定,成立“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每年资助20名左右的大学生,一人10万美元(如今上涨至20万美元),条件是你必须退学创业。   去年,彭博社盘点了一下所有的奖学金得主,结果令人震惊。这些年,一共有271个人得到了奖学金,其中已经诞生了11家“独角兽”,包括以太坊、Figma以及AI领域的明星公司Scale AI。

  • 2025年新加坡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AI WORLD 2025

    2025年新加坡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AI WORLD 2025

      将于2025年10月08-09日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作为“新加坡科技周(Tech Week Singapore)”的核心组成部分,本届展会预计将吸引上千名来自全球各地的AI专家、数据科学家、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全面展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最新趋势、创新技术与落地应用。展会由国际知名会展主办机构CloserStill主办,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数据与AI技术盛会之一。   2025年新加坡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AI WORLD 2025聚焦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话题,包括生成式AI(如ChatGPT、Copilot等)的商业化应用、数据治理与数据合规、实时数据处理、AI算法优化、AI驱动的业务流程重塑等多个维度。展会将设置多个主题剧场与深度论坛,覆盖金融、医疗、制造、交通、教育、零售、政府等多个重点行业,邀请来自谷歌、DBS银行、Grab、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MDA)、新加坡政府科技署(GovTech)等知名机构的领军人物分享行业见解与应用成果。

  • ‹‹ 1 2 3 4 5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