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20日,“AI赋能与人文重构:外语教育创新”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20余所军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与人文重构视角下外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国防科技大学教育训练部部长雍成纲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剖析人工智能(AI)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AI赋能外语教学的理论机制,构建顺应高科技发展趋势的中国外语教育体系。
- 
		
		
- 
		
		11月16日,科技传播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论坛设置了七个主题分论坛,其中“国际视野下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主题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下称专委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三方共同主办。目前,我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为该专委会的理事长单位。 
- 
		
		家有7岁学童,如何回应孩子小脑袋里层出不穷的“为什么”?为此,北京家长刘洋绞尽脑汁:想找些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却不知可以从哪儿获取;想领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学习,但专业讲解很难约到,研学机构不低的讲解费又让她望而却步;想带孩子在家做点小实验,又不知从何下手最终作罢…… 今天的科学教育提倡跨学科学习,重视培养探究创新能力,这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优质教育资源支撑。随着“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共识、逐步落实,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持续优化,高质量科学类教材和资源接连涌现,科学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由于总体基础薄弱,当前,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践需求。 
- 
		
		10月28至3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科学技术史、数字人文与历史学教育高端论坛”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副主任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授陈洪海,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中国科大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石云里等出席会议。 
-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引导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输送与能力支持。教育全阶段、育人全链条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联,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的培育之基在学校教育,而其核心在于科学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国际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以及科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教育应当尽快摆脱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观和技术主义取向的科学教学观等发展桎梏,重塑科学教育育人理念,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创教育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 
		
		近日,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总体进展如何?如何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如何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在植物园科普基地研学实践,近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气象局里观测风云,变身成为“小小减灾官”;走进“九号宇宙”太空科技馆,观看火箭发射、空间站对接等模拟表演……日前,在陕西省第三十一届“科技之春”宣传月系列活动中,西安小学生们走进科学世界,在有趣的互动中探索未知。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深化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意义、内在机理的认识,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00多年前,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成为一门科学。这个预言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必将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彼此协同,最终走向一体化,成为整体的科学。科技教育培养人认知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其根本精神在于求真;人文教育追求个人自我完善、实现价值理想,其根本精神在于求善和求美。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能有效激发教育改革创新活力,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举措和有效路径。 
-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第三辑)》于2023年11月15日正式出版发行,并同步发行电子版出版物。该专辑由郭传杰和周忠和担任主编,汤书昆、邱成利、陈进、任福君和周荣庭担任副主编,协同24位编委会委员精心编纂而成,是反映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前沿理论与探索实践的学术文集,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的高质量学术论文11篇。 
- 
		
		为落实“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正值习考察中国科大六周年之际,4月29日下午在东区计算小楼302室举办了“师德师风暨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会。全体在校教职工参加了会议。教育会由系党总支书记张文持。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具体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充分发挥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科技教育作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参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更侧重于将科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科技发展需求。尽管科技活动本身强调客观性,追求对自然法则的精准把握,但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情感倾向及人文追求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 ‹‹ ‹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