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学校和老师却“破大防”被扭曲的教育观该回到正轨了丨记者观察舆情热点分析报告

新闻热点 26
  当日晚间,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通报,确认了这一消息。目前,学校和该教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7月21日晚,有网友晒出江西上饶余干中学的一张高考喜报,引发关注。喜报上写道: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彭某某、胡某某、汤某某3名同学正式录取北京大学。   有网友称,喜报上的内容除了在宣传考上北大的考生,其实也在“指责”该校多名高分考生拒报清北的行为。

  当日晚间,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通报,确认了这一消息。目前,学校和该教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7月21日晚,有网友晒出江西上饶余干中学的一张高考喜报,引发关注。喜报上写道: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彭某某、胡某某、汤某某3名同学正式录取北京大学。

  有网友称,喜报上的内容除了在宣传考上北大的考生,其实也在“指责”该校多名高分考生拒报清北的行为。

  从老师和学校相关言论和行为本身看,颇有些“破大防”的意味在其中。而这“破大防”的背后,折射出三重深层议题……

  由于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清北的本科招生专业里面也有不少在学生及其家长看来不那么好找工作的专业。这个时候,学生和家长就会陷入“天人交战”:到底是保学校还是保专业?

  之前其他人的选择结果恰好证明了这一点:选择其他名校热门专业的同学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一些选择了清北的人要么退学再考、要么在后面的不同求学阶段改换专业,另谋出路。前阵子刚好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上了北大护理学专业的考生最后做出了退学转考清华的选择。选择清北,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坦途。前面的人已经为后面的人展现了选择的后果。

  一个学校、一位老师,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就是教育的失格。学生出于人生前途、个人兴趣的考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为了清北的名头去冲刺,这是他们的权利。学校和老师,理当尊重并支持学生。而委屈学生的未来,去配合自己的政绩,这才是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

  “清北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疑的评价指标。《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明确,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录取率”“高分考生”等,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清北率”当然属于“升学率”的一种,也理当在禁止之列。

  2022年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就曾提出建议,严禁各地党委政府再念“清北率”“一本率”的紧箍咒。但客观来看,依然有不少学校把这种升学状况作为评价指挥棒,这也是为什么短短一个月时间,类似新闻居然频繁出现。

  在舆论曝光后,这些批判学生不报清北的行为就迅速收缩了。这所高中已经撤下了喜报,那位老师也已经道歉。对于这种追逐“清北率”的短视行为,就理当保持舆论高压,给这些教育者一点真正的教育。

  让老师和学校陷入“唯清北论”泥沼的,或许还有扭曲的教育政绩观。长期以来,部分地区以“清北率”评价高中学校及教师,考清北的多才算考得好,这一成绩还可能跟学校、老师评优评先、奖励分配等挂钩。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学校自然会把教学目标设到“清北率”上,老师自然希望高分考生都到清北去。据报道,此前,有的学校为了“清北数据”,跨省购买高分生源,甚至花大价钱请来高分复读生。

  教育本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高考是让考生通过公平性选拔找到个人成长的方向,高考志愿填报是让考生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跑偏的教育观、扭曲的政绩观,看重的往往是名校光环,而不是学生的志向和兴趣。据报道,曾有考生为了“不浪费分数”,填报北大一门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最终退学转至技工学校就读。如果按老师的期待报了清华北大,就读后不顺心、不适合,学生的“失望”谁来买单?

  教育部门应该以此为鉴,进一步改变“清北率”评价体系和“唯清北论”的思维,让更多学校和老师丢掉对清北的执念,放下沉重的功利担子。“学校无好坏,专业无高低”,志愿报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从江西教师因学生未报清北解散微信群,到余干中学高考喜报中“阴阳”学生未报清北,两起事件,暴露出的却都是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深层病灶。不管是教师以百万投入辜负付出等说辞施压学生,还是学校通过官方文书对学生进行道德绑架,实则都是将清北录取率异化为教育KPI,把学生当作实现学校政绩的工具。这种扭曲价值观背后,是名校=成功的社会集体焦虑。

  教师用解散群聊的极端方式宣泄失望,学校用喜报中的“阴阳怪气”表达怨念,恰恰证明某些教育者已沦为升学率的囚徒。当教育沦为名利竞技场,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个学生的选择权,更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