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堂|对话邬贺铨院士:AI真能超越人类?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如今AI人工智能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AI“觉醒”的消息,也常常激起热烈讨论。人工智能是什么?真的会“意识觉醒”,甚至反抗人类吗?
人工智能与5G通信网络又有怎样的关联?如今的5G智能机器人是不是正在和人类抢饭碗?5G技术催生的新职业——AI训练师又是干什么的?
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好,都需要人去训练的,它自己不会产生意识,有意识也是训练的时候人为灌输进去的。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反抗人类,那可能是人类在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上出现了漏洞,激发了它的对立的动作,导致它变成“反抗”,实际上并不是有意识的反抗。产生漏洞的原因在于人在训练机器人时未考虑伦理问题,这个伦理不是指机器人要学习伦理,而是训练机器人的人要学习伦理。机器人本身没有好恶之分,而是人给它带来的。
随着一些岗位被机器所替代,也会产生出一些新的岗位。比如,大数据挖掘前需要进行清洗标注,目前这些工作量大部分还是靠人。人社部曾经定义这种工作为AI训练师,并且预计大概在2022年,全中国这类职业可能需要200万人。比如,AI训练师会进行智能驾驶的训练。智能驾驶中需要让汽车自动识别马路,但如果只是将视频单纯地传给计算机,计算机无法识别什么是马路。需要人工在视频上将道路框出,再交由计算机,计算机多次接受此类信息后,才能够逐渐学会在视频和照片中识别出道路。还有人脸识别,计算机一开始是无法识别人脸的。需要人工标注人脸的图像,标注出哪里是眼、哪里是鼻、哪里是嘴。大概一个人脸可能要标150个点。计算机看多了就会知道什么地方是眼睛。这些都是人工去做的,这就叫标注。此外,AI训练师还会训练人工智能的客服。智能客服回答问题不能太机械,必须体会客户的感情,这也需要事前训练。
机器人当老师、律师,这些都有可能的。老师是按照规定的教案来讲,可能大学里让机器人来讲还好,但是中小学可能还是不太合适。因为中小学是希望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老师通过观察孩子听课的表情,来判断他的理解的能力,所以纯粹由机器人来上课是有不足的。而律师是按照法律条文来判断,让机器人判案子理论上可以,但是律师也不仅仅是法庭上的工作,在此之前还有翻看案卷、做调研的大量工作,我相信仅靠机器人可能还不够。此外,主持人的职业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担任。之前央视网络春晚就有虚拟主持人撒贝宁与真实的撒贝宁同台主持过,但是机器人可能没有那么好的临场反应,这也是需要靠人来训练的。
5G的一个特点是高运动速度。冬奥会高山滑雪时速250公里,如果在运动员的头盔和雪橇上装上5G设备,将信号传到外边,观众可以获得运动员在滑雪过程中对高度、难度、温度、速度的感受。在以往转播体育比赛时,场外观众只能跟随导播切换的画面来观看比赛。现在5G可以把运动场上16个机位的信号同时传出来,再合成一个360度的视频,场外观众可以获得同场内观众一样的观看体验。
5G不仅能合成视频,还能合成CT照片。在新冠肺炎的检测中,很多时候需要靠肺部的CT影像来定性确诊。一个肺部可能会有上百张CT照片,医生一张张看很耗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把300张CT照片合成为一个肺。通过这种合成技术,可以形成一个新冠肺炎的智能化诊断平台。
其实,对于5G网络,我们更关心其安全问题。在3G、4G原有的基础上,5G增加了一些安全功能,主要是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增加了。5G去除了基于手机用户识别码的非法定位的危险,增加了用户数据完整性的保护,有效降低了漫游区域的欺骗风险,增强了运营商之间连接的安全性,提升了抵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能力,可以说,兼顾了低时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5G不仅仅是通信,还拓展了物联网能力。与4G相比,5G在多项性能上提升了1~2个数量级。在过去的2G和3G时代,窄带物联网数据率只有每秒20k比特和每秒250k比特;在4G时代,能力提升到上行每秒5兆比特,下行每秒10兆比特;而5G的峰值速率已经提高到了每秒100兆比特,另外我们有大连接物联网,可以做到一平方公里100万个传感器联网。可以说,1G到4G的应用面向消费者,5G扩展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应用。
如今AI人工智能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AI“觉醒”的消息,也常常激起热烈讨论。人工智能是什么?真的会“意识觉醒”,甚至反抗人类吗?
-
上一篇
国产真在线 MBA智库 -
下一篇
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