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危机未能如愿的“占领”!

新闻热点 27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该条约未明确德国赔款数额与支付原则,仅确立其偿付战争损失的道义责任,这使得赔款问题成为战后最复杂的国际议题之一。法、英、美等协约国在此问题上分歧严重,英法矛盾与德法矛盾随之激化。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10万占领德国鲁尔地区,打破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引发国际震动。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该条约未明确德国赔款数额与支付原则,仅确立其偿付战争损失的道义责任,这使得赔款问题成为战后最复杂的国际议题之一。法、英、美等协约国在此问题上分歧严重,英法矛盾与德法矛盾随之激化。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10万占领德国鲁尔地区,打破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引发国际震动。

  法国出兵鲁尔的直接导火索是德国赔款问题。一战给法国造成的损失远超其他欧洲国家:150万士兵伤亡,约十分之一的人口死亡,80多万幢房屋被毁,大量交通设施与工业区遭破坏,物质损失达350亿马克,还背负英、美巨额债务。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让法国成为对德赔款强硬派。

  同时,赔款关乎法国政治安全。尽管身为战胜国,法国却对德国潜在威胁深感恐惧。1920年6月,法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报告指出,德国虽战败但完整未损、团结增强,“今日软弱不代表明日不可怕”。德国工业潜力与人口优势仍超法国,国内对《凡尔赛条约》赔款条款的抗议声浪,更让法国坚信需通过巨额赔款彻底削弱德国,以确立自身欧洲霸权。

  然而,英、美对德态度不同。它们不愿德国经济因赔款崩溃,主张通过复兴德国促进欧洲经济,既掌控德国市场、助力自身贸易,又能制衡法国霸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早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前就提醒法国,和会应立足调解矛盾与改造德国,而非压制德国。英国将经济贸易繁荣置于首位,寄望于德国复兴,故主张在赔款问题上对德让步。

  此后,在德国要求下,1921年1月赔偿委员会将总额减为2260亿金马克,可这仅是象征性削减,德国仍消极抵抗,要求减至500亿金马克,遭法国拒绝。

  1921年3月,协约国出兵占领德国莱茵河东岸三城,设莱茵关税区征收50%关税。5月5日,赔偿委员会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若5月12日前无满意答复将占领鲁尔。5月11日,德国被迫接受,8月偿付10亿金马克。

  1923年1月2日,赔偿委员会会议上,英国提议德国延期四年偿付、总额降至500亿金马克,美国亦主张减轻德方义务。在英、美压力下,法国总理普恩加莱要求以鲁尔矿区作担保,坚决反对削减总额,遭英国反对,英法矛盾升级,赔款谈判陷入僵局。

  不久,法国发现德国未如期偿付14万根电报电线日,赔偿委员会以法、比、意三票赞成、英国一票反对,决议谴责德国蓄意违约,实施武装制裁。1月11日,法、比10万大军占领鲁尔,酿成鲁尔危机。

  鲁尔是德国冶金中心,煤、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德国古诺政府宣布对占领军消极抵抗,停付赔款与实物,矿区官员拒从占领军规定,企业停工,居民抗税,工人罢工。为补贴相关企业,德国滥发货币,引发恶性通胀,食品价格暴涨,国内爆发大规模工农革命,工业生产骤降、资金外流,更无力赔款。

  法国占领鲁尔得不偿失,支付10亿法郎占领费,从鲁尔运出的资源远不足抵消,还遭国际舆论谴责。英国照会指出其行动非《凡尔赛条约》授权。法国因金融困境被迫退让。

  1924年8月,协约国批准英、美主导的道威斯计划,通过贷款助德国恢复经济、稳定币值,以期其具备赔款能力。9月1日计划实施,1925年7月法、比军队撤出鲁尔。

  鲁尔危机是战后大国为经济利益的争夺,也是法国与英、美意志的较量。法国因盲目自信与举措失当,未达预期目标,还丧失欧洲政治优势,可谓得不偿失,留下深刻历史教训。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