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与阿里云争夺AI定义权MCP协议引领智能应用新时代
在当今人工智能(AI)行业,百度与阿里云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试图掌握AI技术的定义权。近期,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成为了行业的焦点,迅速崛起并引发广泛关注。百度通过其“心响”平台,从消费者端切入,利用MCP协议整合了多种AI模型与外部工具,甚至百度地图也宣布支持MCP接口。与此同时,阿里云的百炼平台也上线了全生命周期的MCP服务,并在支付宝等产品中集成了MCP协议,实现了AI工具的一键调用。
4月29日,阿里开源的Qwen3系列模型同样支持MCP协议。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有着强大的推手,既包括国外的科技巨头如Anthropic、OpenAI、谷歌,也有国内的百度、阿里、字节跳动等大厂。表面上看,这些行业巨头试图为AI Agent的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统一行业标准,从而释放Agent调用工具的潜力,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对未成熟行业的定义权。
实际上,除了开源的MCP外,OpenAI、谷歌等公司各自也拥有一套Agent调用工具的标准。选择采用Anthropic构建的MCP协议,并不意味着对其地位的认可,而是在开源基础上达成的短暂共识,以便迅速扩大生态伙伴圈。从更广泛的背景来看,MCP可以被视为Agent落地的重要一环,Manus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标准共识的达成将促使Agent应用的广泛落地。
未来,随着Agent应用的普及,行业生态将进一步演变为大厂之间的竞争。独立的Agent应用在市场中将面临成本压力和被头部公司覆盖的风险,成为大厂Agent应用生态的一部分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掌握了从定义到筛选的权力的大厂,将在行业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生态越完备,数据壁垒越高,行业中的话语权就越强。
大厂的技术人员指出,MCP本质上为模型与外部工具之间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高效连接方式。他们特别强调,MCP仅仅是一个协议,并没有提升或赋予大模型新的能力。即便没有MCP,通过FunctionCall和现有工具调参,同样可以实现相似的效果。但统一的标准协议对于大厂在行业话语权的提升至关重要。
可以说,正是OpenAI、谷歌等先认可了MCP的地位,随后阿里和百度也随之跟上,促使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开放MCP服务的潮流。某家刚推出MCP服务的负责人表示,在MCP问世之前,客户要深入使用某款AI产品的功能,往往只能选择SaaS工具。然而,对许多拥有行业知识的客户来说,通用的SaaS工具往往缺乏深度能力。以前,他们只能走定制化路线,通过OpenAPI的方式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但现在推出的MCP服务,让客户只需一个支持标准MCP协议的Agent,就能快速接入到产品平台,“省时、省力且省钱”。
为了扩大MCP服务的影响力,该负责人表示,他们考虑开源并上架在阿里、百度的模型服务平台。看重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大厂的流量和生态扶持。百度智能体业务的首席架构师兼心响APP负责人黄际洲透露,心响不仅支持外部MCP接入,还有自己的独立协议。目前,心响已接入十个智能体,包括百度系的文库AI绘本功能和外部健康等功能。现有案例表明,MCP的落地场景效果与技术无关,更多是技术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从百度到阿里,生态建设是关键的一环。在无需“磨合”的情况下完成适配,阿里云的百炼平台云部署的MCPServer数量已达到31个,涵盖地图、文生图、搜索等功能,构成了阿里生态的一部分。大厂在这一过程中既承担了集成的角色,也被外部能力所集成。一方面,他们提供成熟的MCP服务能力,例如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开放MCP接口;另一方面,他们在生态中整合外部的第三方能力,互为补充,生态越完善,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就越丰富。
接入MCP后,用户相当于拥有了“原子化”的能力,可以随意组合并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例如,开发者通过“支付宝MCPServer”接入收单支付功能,解决了智能体“能对话却不能收钱”的痛点。
从Manus到百度心响AI研究网站“AIDigest”,研究显示,AIAgent所能完成的任务长度正在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26年,AIAgent将能完成2小时的任务;到2027年,完成8小时的工作量;而到2029年,Agent将能完成一个月的工作量。Agent应用产品的前景不可估量。尽管早期饥饿营销的Manus提供了多智能体完成任务的产品样本,但后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百度近期推出的“心响”,则在探索通用Agent产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产品形态上,AI助手的功能已从过去的问答模式,转变为直接完成任务的交付。过去的AI助手往往提供的是零件,用户需要自己去组装,而现在的Agent产品则能直接交付最终成品。效率上来看,以前用户在复杂繁琐的任务流程中需要反复沟通,而现在只需一句话,所有步骤便可全自动完成。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有一个被称为主智能体的角色负责拆解用户需求并分配任务,指令下达后,各个子智能体可同时进行。
黄际洲表示,MCP协议在多智能体协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犹如一把钥匙,统一的秘钥使得接入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目前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尽管各方都想获得,贡献者却相对较少。“背后的成本太大了,假设把ToolUse做成MCP,乘以1000或许能承担,但若乘以1000万、1亿呢?”当下,平摊成本的解决方案正是生态。黄际洲认为,随着各家开放MCP,壁垒在于生态,能否把商业模型跑通至关重要。理想情况下,开发者和大厂都能获利,需求不断增加,用户体验也将不断提升。
心响的目标是成长为通用的超级智能体,尽可能将更多场景融入应用中,并将功能做到极致。法律、旅游、健康、教育等领域都是良好的切入点,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长尾交互场景。“尾巴越长越好,壁垒越高”,在百度的MCP生态中,更多的AI功能将被组合进来,形成多智能体的交付模式。
至于Agent应用的商业化方向,目前看来主要还是流量和广告。心响在演示中提供的例子显示,用户若想去哈尔滨旅行,可以让Agent帮忙规划行程、拨打电话、使用团购券订餐等。这一系列功能的实现需要整合地图、点评、旅游出行等服务,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心响表示,他们引入了“猫眼数据”,以提高电影票房的准确性。
某些第三方能够跨越大厂之间的竞争,但有些则无法做到,这意味着前期各自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Agent应用如同入口,最终将流向生态中的其他应用,完成从需求提出到交付的闭环。这部分收入自然属于大厂。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等大厂的MCP和Agent有筛选机制,由大厂决定是否接入某一家的Agent。起初,大厂需要更多开发者来填补应用商店的空白,但在后期,这将演变为流量竞争。
和竞价广告的逻辑相似,谁出价更高,谁的曝光度就越高。在用户使用应用的过程中,搜索结果的排序权也掌握在大厂手中。例如,在旅游攻略的案例中,搜索到的餐厅排名、机票价格等,这些都由大厂控制。仅凭一个广告,就能实现“一鱼多吃”的效果,商家通过广告营销提高排名,而用户则可购买免广或竞价服务来提升体验。由此,Agent应用或许能取代多款应用,但依旧无法撼动现有的广告投放体系。大厂通过Agent应用引流,向商家收取广告费,同时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偏好、个性化数据)也被用于精准广告投放,最终形成服务闭环,迫使第三方Agent依赖大厂的数据接口,沦为流量管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