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为“城投信仰”充值
起因是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大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和城投,导致地方城投数量激增,债务迅速扩张,至2014年底,城投隐性债务规模达到43.8万亿。
2015-2018年,国家启动第一次大规模隐债置换,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14.34万亿元,置换城投隐性债务,意图将城投隐性债务全部显性化。但化债结束,城投债务的增速不降反升,从2015年的21.8%升至2017年的24.2%。
随后国家于2019-2022年实行两次局部隐债置换,也是收效甚微,城投债务仍然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至2023年底,城投债务规模一度达到70万亿。
2023年,国家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债务置换,2023年发行特别国债4万亿,2024年财政部发布10万亿隐债置换计划,到目前化债工作已经过半,但城投债务压力并未减轻。
国家每次化债后都会带来城投债务大幅度的反弹,国家化债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城投债务扩张的速度,究其原因,就是“城投信仰”在作怪。
如果说2008年的“4万亿”,给城投债务埋下了隐患的种子,那后来城投债务的迅速扩张,就是金融和非银机构对“城投信仰”的无限充值。
地方政府觉得反正债务由国家兜底,能借就借,应借尽借;金融机构认为城投债务既然由地方政府背书,自然就没有风险,给城投放贷,数额大,能快速完成信贷指标,何乐而不为。
2018年,国家出台严禁地方政府购买服务,严禁地方政府为城投融资提供担保,金融机构为城投融资按下了暂停键的同时,租赁、信托等非标融资却蜂拥而入,再次为“城投信仰”充值。
直至2020年,国家对非银机构严监管,城投才彻底断了资金来源,随后暴雷不断,不得不发行定融和短期拆借。
如果说银行放贷还需要资产抵押,那非标和定融仅凭一纸合同城投就可以大笔融资,以及央企和民企与城投的大量工程欠款,这都是“城投信仰”充值的结果。
所以,城投目前庞大的债务,是那个人人搞金融的年代,不断给“城投信仰”充值的结果,我们每个人深陷其中却不自知,但最终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看到一个网友高赞的回答:这几年都在给城投跑债,都是粗放投资留下的恶果,我们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国家一直强调要积极稳妥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债肯定是要化的,但化债成功的前提是首先要破除“城投信仰”。
2025年7月30日,中央会议首次提出“融资平台出清”,我们似乎看到了国家本次化债的决心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