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深挖黄冈中学的“成功基因” 4大秘诀是关键
7月29日,《黄冈日报》聚焦黄冈中学的“成功基因”,以《黄冈中学“高峰”何以凸出?》为题,深入解读学校四大核心秘诀——
2025年高考放榜,黄冈中学再续传奇:600分以上546人,过线%,双一流大学上线人叩响清华北大之门,录取清北人数并列近11年之最。这不是黄冈中学偶然的爆发,而是一所名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以“创新为脉、育人为魂”深耕特色领域的必然结果。
黄冈中学,是黄冈教育的龙头,也是黄冈教育“高峰”。2025年高考,黄冈中学“高峰”尤为凸出。
首先,学校围绕科学教育,优化课程建设,开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智能机器人、微电影、3D打印、物联网、人工智能、火箭与卫星等课程,拓宽学生科技视野,激发探索科学的原生动力。
深度合作,开设《大生命健康》《科技导论》等课程。两校院士、教授亲自授课,将生物医学、智能制造等前沿学科知识引入校园,延伸科技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学校持续举办“黄高讲坛”,邀请科学家、杰出校友开坛讲学,以鲜活案例与前沿视角开阔学生视野,厚植科学兴趣,已有172位教授、学者、科学家登台“黄高讲坛”。
近年来,为开展体验式科学实践,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让学生与科学大师面对面交流,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科学研究的认知。
黄冈中学还坚持以赛激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将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实践,造就了黄冈中学学生既能拼高分,也能搞创新,既是“解题高手”,也是“创新小能手”。
;《中国教育报》以《深耕新赛道,点燃科技星火》为题报道学校科技教育。科技教育的“黄高模式”被各参观学校借鉴。
近几年,黄冈中学构建的“全周期、精准化、协同型”培养模式,让拔尖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全周期育德的“根脉工程”,筑牢拔尖人才精神底座。
:2025年高三成人礼上,黄冈中学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讲述科研报国的故事;“学生进军营”活动中,迷彩服里的纪律意识与担当精神悄然生长;心理健康课上,学生学会在竞争中保持韧性。
这种“仪式教育、实践体验、心理护航”的育德模式,让学生不仅有学科优势,更有“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志向。
,年级蹲点校长、年级主任全程参与,像“解难题”一样拆解培尖目标;其他学科每月一次培尖备课,确保知识体系无盲区。更关键的是,备课组每两周研讨高考试题、反馈薄弱板块,形成“考题分析、学情诊断、靶向突破”的闭环。
这种“团队作战”模式,让教师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攻坚”。教师们认为,2025年22名学生获得清北强基最优资格的成绩,正是协同效应的最好证明。
从“单个尖子”到“人才矩阵”,黄冈中学的拔尖培养体系证明:当教育者眼中有“人”、手中有“法”、背后有“体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高峰”。
提高“引才”高标准,让新鲜血液带来新动能。近年来,学校打破地域局限,引进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毕业生近100名,吸引40余名市外优秀教师加盟。并精准施策遏制优秀教师外流,形成引进来和留得住的良性循环,如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中青梯队合理。
与黄冈中学教育集团合作开展复习备考研讨会;举办高考二轮复习课程设计备考会、湖北省物理卓越人才培养论坛、高三一轮复习备考论坛暨新高考名师同课异构、“学为中心”优秀课例展示会、中国卓越校长峰会暨班主任论坛等系列活动,与上海徐汇中学开展同课异构、同题教研活动。系列活动吸引8000余人参与研训,40多位教师与全国名校名师同台竞技。
,手把手传授“如何设计一堂高效复习课”;“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赛”多维度比拼,倒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1位教师的课例入选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5位教师跻身教育部遴选名单,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减。此外,携手英山一中、罗田一中、红安一中、团风中学、黄州中学、黄州区一中,成立黄冈中学联校,通过“同听、同评一堂课”等方式促进校际交流,推动教师专业提升,做强黄冈教育品牌。
强化“留才”人文味,让教师队伍有温度有活力。学校深知,教师的归属感比待遇更重要。学校推行弹性坐班制,让教师兼顾工作与家庭;举办新春健步走、青年教师联谊等活动,
2023年,学校设立“终身贡献奖”,奖励一辈子扎根学校、默默奉献的老教师。颁奖台上,当看到从教30年的老教师接过证书时的热泪,年轻教师明白了,在黄冈中学“实干者终会被铭记”。
更动人的是学校开展了“四个一”关爱行动,教师每月与学生深谈、每学期共进午餐,假期家访,每学期送学生小礼物,在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中,找到教育的价值感。
黄冈中学的这种专业成长、人文关怀的生态,让教师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投入”。2019年起,黄冈中学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路径,陆续出台规范性文件,目前,已构筑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治理体系的革新,推动学校从“经验管理”到“现代治理”的效能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高效的运行支撑。
6个方面,70个规范性文件让事事有据可依,为育人工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创新“三圈理论”,深化治理研究。在制度体系基础上,构建学校治理现代化“三圈理论”,深化治理实践与理论探索。学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
顺利结题,并被鉴定为优秀等次。管理机制激发效能。推行扁平化管理,年级主任兼任支部书记,行政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形成“一线工作法”传统。后勤部门的“马上就办”服务机制,为师生提供坚实保障。文化治理凝聚共识。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坐标系中,学校以物质文化为基、制度文化为骨、精神文化为魂、行为文化为脉,构建起四维一体的育人场域。
学校深知,文化的培育绝非朝夕之功。通过3-5年的系统打磨,制度体系中的刚性规范,逐步转化为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从“要我遵守”到“我要践行”的转变,正是制度升华为文化的生动注脚。
从“大中衔接”的课程创新,到“协同作战”的培尖体系,到“活水涌流”的师资生态,再到“现代治理”的效能提升,黄高人用改革的勇气和深耕的定力,回答了“新时代名校,如何引领基础教育”的命题。
正如黄冈中学校长刘折谷所言:“真正的高峰,不仅是学生分数条上的数字,更是学生眼里的光彩、教师心中的热忱。”当科技教育点燃创新星火,当拔尖培养打开成长通道,当教师队伍充满奋斗激情,黄冈中学的“高峰”之上,必然是更辽阔的教育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