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科技创新竞争格局报告

人工智能‌ 27
  在基础层,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芯片领域,国内领先的企业有阿里巴巴、华为、寒武纪等代表企业;在技术层,我国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细分领域也诞生了诸如科大讯飞、云从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企业。在应用层,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领域结合,应用有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其中机器人领域有新松机器人、科沃斯机器人等代表企业,而众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智能终端的研发与物联网生态的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了华为、小米、联想、中兴等。

  在基础层,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芯片领域,国内领先的企业有阿里巴巴、华为、寒武纪等代表企业;在技术层,我国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细分领域也诞生了诸如科大讯飞、云从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企业。在应用层,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领域结合,应用有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其中机器人领域有新松机器人、科沃斯机器人等代表企业,而众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智能终端的研发与物联网生态的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了华为、小米、联想、中兴等。

  由于目前,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者较多,企业数量已排名全球第二位,且行业还处于成长期,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替代品威胁极小;人工智能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可概括为基础层,包括AI芯片、传感器等行业,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且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上游的议价能力是较强的;下游消费市场主要是应用层,由于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已成为趋势,因此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弱;此外,由于人工智能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高端人才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因此面临的新进入者威胁较小。

  从成立年限来看,截止到2023年1月31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成立5-8年的企业最多,有4434家,占比为33.03%。从注册资本来看,截止到2023年1月31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5000万的企业最多,有5056家,占比为37.66%。从存量企业数量来看,截止到2023年1月31日,北京市、广东省和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存量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分别有3454家、2529家和1751家。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