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练员故事③|邱琦:体操冠军的筑梦者以体育人的践行者
发掘人才需要大量筛选,摆在体育人面前的难题是:既要提高项目影响力,扩大参与度,充分选才;同时,项目参与者即使没有走上攀登顶峰之路,也能学有所得,为未来人生积累资源;两者并行,才能催熟盛产人才的热土。而这条道路,就是体教融合。
长沙体教融合已实践多年,后备人才输送和校园青训建设齐头并进,成果丰硕。为此,我们特别推出《基层教练员系列报道》,讲述十位奋斗在体教融合一线教练员的精彩人生。
长沙市体操学校训练馆内,一群幼小的身影在训练器械上翻腾飞跃。邱琦站在场边,眼神紧跟着这些小运动员。
今年是邱琦担任教练的第40个年头。在这位功勋教练看来,眼前这群孩子年纪虽小,却蕴含着湖南人最根本的品质—“灵泛”和“霸得蛮”。邱琦说,他们的任务是打好基础,去更大的舞台展现天赋。
1986年,邱琦从老家武汉的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沙市体操学校。那时体操学校刚刚成立,只有4名教练,训练计划、选材思路都是空白。为了做好工作,邱琦一有空就往省体操队跑,一边跟老教练员交流,一边默默记下每个动作的训练方法和完成标准。意外的收获是,邱琦几个月就掌握了一口流利的长沙话。
作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张博恒的启蒙教练,如今的邱琦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幼儿园老师”。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体操训练既枯燥又辛苦,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启发孩子内心的热爱,邱琦一直在琢磨,“关键要让孩子喜欢上训练,每完成一个动作他就有点兴趣,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样他慢慢就会坚持,那些很苦很累的东西,也就慢慢能够接受。”
跟“细伢子”打交道,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服小队员主动练、坚持练,是邱琦每天的工作。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说服工作,发生在张博恒身上。2007年,跟邱琦练了三年的张博恒,首次参加湖南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说好了要参加,比赛那天早上突然说害怕,死活不去。张博恒妈妈给我打电话,我马上给他做工作,软磨硬泡,最后还是上了赛场。”
说起小时候爱哭鼻子的张博恒,邱琦脸上浮起笑意。正是这次参赛,邱琦发现张博恒的湖南精神“觉醒”了——这次比赛,张博恒拿下了第二名。如果更努力一点,自己是否就能拿冠军?或许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博恒开始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每一次训练、每一个技术动作,非常“霸得蛮”。
作为体操启蒙教练,不仅要教动作要领,更要培育坚韧和自信。“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教练就要耐得烦,直到孩子领悟为止。”工作了40年,邱琦见过很多“天才”,其中有些成为耀眼明星,有的则归于平凡沉寂。邱琦说,和张博恒都是典型的“灵泛伢子”,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不断磨砺自己,心智和身体素质同步成长,“才能在体操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体操学校训练馆走廊上,坐着一排等孩子下课的家长。遇到结束训练的邱琦,家长们挨个向邱教练问候致意,邱琦也一路回以点头微笑。
“用真心付出,不断关照孩子,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孩子也比较听我的话。”邱琦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是一名教练的幸运。
2021年,邱琦邀请张博恒回母校交流,他把张博恒的手摊在小队员面前——两只手腕印着训练时的勒痕,手心满是泛白、硬质的老茧。孩子们一边惊呼,一边忍不住上手去摸。邱琦说,等你们练成师兄这样,就不会痛了。
正是在这一年十月的体操世锦赛上,张博恒拿下个人全能冠军。邱琦希望小队员能明白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管什么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对这项运动的理解”,邱琦说,这个理解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好的,“训练的时候克服恐惧心理,伤病的时候忍受痛苦,比赛的时候面对失败的打击。”只有经过长期的沉淀,长期的积累,才会有收获。
如果说短跑、举重这些项目,比的是刹那爆发的极限状态,体操则更加考验运动员做成套动作时的稳定状态。任何身体的晃动、心情的起伏,都可能导致动作失误。这种对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绝对掌控”,需要运动员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才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和精神控制力。
“启蒙训练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精神,慢慢地让心变得更加强大”,在邱琦看来,体操学校要选好苗子、打好基础,把好苗子输送到省队、国家队,那里才是竞技体操的舞台。“我希望每个孩子离开体操学校时,都带着受益终身的品质。”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学生不论选拔去了省队还是国家队,接手教练的评价都是“能吃苦、舍得练”。
”冠军不是诞生在决赛那一天”,这是邱琦一直以来传递给学生们的理念。目前长沙市体操学校的教练员中,不少都是邱琦以前带过的徒弟,而他们又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学校,“子承父业”,继续练体操
-
上一篇
稀缺主题精选补漏 MBA智库 -
下一篇
北京单场胜负过关游戏规则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