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自瞽自聩原文及翻译
1、译文:郁离子说“自己视而不见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自己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说他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喜欢说人家短处的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什么也听不到。
2、他们盲目自信,坚持己见,却无视了事物的本质,无视了他人的意见,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他们四处碰壁,遭遇挫折。“自瞽自聩”警示我们,每个人应当具备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既要正确认识自己,避免自以为是的傲慢,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
3、一般认为,脍炙人口的寓言体政论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隐居青田故里而著。《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创作动机与学理体系,吴从善《〈郁离子〉序》称云:“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
4、郁离子以自比为自瞽者和自聩者,阐述了两类人的特性。自瞽者,那些只关注自己的长处,他们沉醉于自我夸耀,却对自己认识不清,无法看到自身的不足。而自聩者则相反,他们热衷于指出他人的短处,却忽视了自己的无知,对他人没有真正的理解。
5、寓言故事背景:在刘伯温的《郁离子》中,有一篇寓言深刻阐述了“乐言”的含义。该寓言通过“自瞽者”和“自聩者”的形象,描绘了只知乐言己长或人短的两类人。乐言的含义:在这篇寓言中,“乐言”可以理解为乐于谈论或炫耀自己的长处,或热衷于指出他人的短处。
明朝刘伯温临死前让他儿子在朱元璋死后交给后世之君一本书,书的名字...
《郁离子》。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郁离子》是元末明初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刘基刘伯温所著,此书成书之时正值刘伯温郁郁不得志之时。
刘伯温临死前写给后世之君的叫《烧饼歌》。《烧饼歌》是刘伯温亲手撰写的“谏言书”,里面主要提到了他对大明王朝的忧虑,最主要反映了分封制等制度的弊端。
刘伯温死前把遗书叫太监妖书,但朱元璋听后掉下两行老眼泪 刘伯温意识到朱元璋已经蒙蔽了权力,谁也不信任,谁的话也不听,所以刘伯温在朝堂上一言不发。 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让胡惟庸送药,吃药后,刘伯温身体不适,不久就去世了。 此药既然胡惟庸有意向刘伯温出示,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就脱不了关系。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
注释:刘伯温在去世之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榻前,对他们嘱咐了遗言,刘伯温说:“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
郁离子翻译及原文
1、译文:客人里有一位喜好佛教的人,每当他与人们谈论道理时,一定会用他的那套说教凌驾他人,十分欣喜的样子,自己认为有独特的心得。郁离子对他说:“从前鲁国人不会酿酒,只有中山人善于酿造千日的好酒,鲁国人寻求酿酒的方法,没有得到。
2、译文:郁离子说“自己视而不见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自己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说他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喜欢说人家短处的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什么也听不到。
3、《郁离子无畏阶祸》蒙人衣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为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邾娄子泛於河,中流而溺,水涡煦而出之,得壶以济岸,以为天佑已也。归而不事鲁,又不事齐。
4、《郁离子.僰人舞猴》全文翻译如下:僰人养猴部分:僰族人驯养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并教它们跳舞,猴子们旋转得有规有矩,能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巴童嫉妒部分:四川的一个儿童看到后非常嫉妒,因为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于是想了个办法来破坏它们的表演。他藏着茅栗子前往。
5、《鲁人窃糟》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6、原文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桔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