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人工智能‌ 6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2、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受力分析,运用牛顿定律列出运动方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与运动方程的建立。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进行受力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2、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受力分析,运用牛顿定律列出运动方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与运动方程的建立。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进行受力分析。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用数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1、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字母把这些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吗?(出示运算定律表格) 为了教学统一,可以规定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数字。 先自主思考,再尝试表示。将答案写在教材第54页的表上。集体订正。

2、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用字母表示数,除了上面的例子外,你还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你们还知道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汇报:(课件出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法一: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写成.,如:ab=a.b 法二: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不写。如:ab=ab 强调:只有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让学生用省略乘号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运算定律。

4、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44——46,例1——例3 教学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5、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初步知道用字母式子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公式求值。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中,乘号的简写、略写等习惯 方法 。 能力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连乘、乘加、乘减》教案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2、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3、《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成功探索了小数乘法、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了整数混合运算的规则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通过对比教学法,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数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一致这一核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教学目标: 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梯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商的近似数》教案

1、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3÷7 44÷13 55÷29 判断下列各数是循环小数吗?并说明理由。535353…… 037999…… 0.3333……1374642893…… 696969 判断大小,并说明理由。

3、÷12≈6(元)“四舍五人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师:如果是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就可以了,然后根据 方法二:16÷12≈62(元)“四舍五人法”取商的近似数。

4、范例一:评杜老师的《商的近似数》优点:本节课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前置小研究设计简单、根本、开放,由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有梯度、易接受。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5、缺点:由于近似数的概念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的,而且只是感知、比较和理解,部分学生在使用数学语言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近似数方面并不是特别熟练,个别同学的估数能力有待加强练习。

五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五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轴对称的性质,能够识别并应用这些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操作,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识别并制作轴对称图形。 感受物体对称美的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识别轴对称图形,掌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以及动手操作,培养观察生活、交流互动的能力。

观察,初步感知:展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操作,体会特征:将实物图形画成平面图形,让学生对折后讨论发现的特征,共同定义轴对称图形。 识别,加深体验:在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通过折纸操作验证。

《轴对称》教案(一) 教学目标 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