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青河畔草/春青河边草
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讲解、赏析
1、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晚春江晴寄友人》;【作者】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2、末句言情,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惆怅与迷惘。除了“晚日”、“远山”与“春草”这些景物与乡情相关外,春草也常常成为骚客吟咏的对象,如《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及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这首诗以景寄情,景色明丽,情感深沉。晚春江面上的晚日、远山和青草,都成为了诗人寄托乡愁的媒介,与怀乡之情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的理念。

晚春江晴寄友人阅读答案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表达了诗人的 。【答案】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 怀乡、思友 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晚春时节,江面上的阳光渐渐隐去,天边的晚霞如同织锦般绚烂。远处的山峦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如同女子的蛾眉,美丽而又宁静。河畔的春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如同青春的象征。然而,这一切美景并未让诗人感到愉悦,反而勾起了他对远方家乡与朋友的深深思念。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韩琮写的一首五言绝句,选自《全唐诗》。题目点明诗人写此诗的时间———晚春,地点———晴江(江晴即晴江),目的———寄友人。显然这是一首抒写乡愁、思友的情诗。“晚春”即暮春,春季的下旬。韩琮,唐宣宗时著名诗人,字成封,一作代封。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首句炼在“低”字。
《晚春江晴寄友人》诗文赏析如下:首句赏析:首句中的“低”字精妙,描绘了日落时分晚霞低垂的景象,仿佛沉沉的夕阳即将沉入山间。落霞在金光映照下五彩斑斓,与黄昏景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赏析春青河畔草中青的精妙之处。
把春草变绿写成了动态给人以动态美,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晚春江晴寄友人》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河畔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小题1:“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以春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画,展现了思妇的孤独与哀怨,是汉代五言诗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首诗开篇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起兴,通过“青青”“郁郁”的叠字手法,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的鉴赏如下:开篇起兴,意境深远 “青青河边草”一句,以青翠欲滴的河畔春草作为开篇,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巧妙地借用古诗《青青河畔草》的现成句子,为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情感基调。河畔的青草连绵不绝,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眼前,引人遐想。
.①“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搀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点到“抽象”就算对)。②“青”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感情,包含r诗人对春天与青春的热爱与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