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数典忘祖是成语吗
成语典故|忘记历史和本源,那就是“数典忘祖”
成语“数典忘祖”指的是忘记历史和本源的行为。具体来说:来源:成语“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描述的是春秋晚期晋国大夫籍谈在面对周景王质问时,忘记并否认了晋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恩惠。含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忘记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甚至背叛自己根源的人或行为。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信口雌黄,“数典忘祖”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祖先的污蔑,正如周景王所言 “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因为晋国大夫的言语,把晋国祖先唐叔虞都连带受到指责和蒙羞,作为晋国子民,自然体无完肤,哑口无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语“数典忘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背离历史与本源的失范行为。在春秋晚期的动荡年代,我们从《左传·昭公十五年》中寻找这个成语的源头。那是一个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时代,晋国的智文子荀跞作为正卿,因晋昭公的号召力式微而被派去参加王后穆后的葬礼。
“数典忘祖”源于先秦时期左丘明编撰的《左传·昭公十五年》。这个成语本意是指对于历史的无知,后来比喻忘本。在公元前527年,晋国派遣正卿荀跞前往周朝参加王后葬礼。荀跞为晋国六卿之一,其孙子智伯后来因被韩魏赵三家灭掉而出名,拉开了战国序幕。
“数典忘祖”这一成语,源自先秦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昭公十五年》。它不仅被用来描述忘本的行为,还被用来形容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数典忘祖”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贬义表达,用来批评那些忘记自己根源或本源的人。
数典忘祖是什么意思
1、”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列举典籍或讲述传统时,却忘记了自己祖先的贡献或根本来源。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对自己文化根源、历史背景或者家族渊源缺乏了解,甚至完全遗忘的人。具体来看,“数典忘祖”的出处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历史密切相关。当时,周王室派遣大夫籍谈出使晋国,负责向晋国赠送一些器物作为礼物。
2、“数典忘祖”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忘记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根源,或者对自己祖先、传统缺乏了解和尊重。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种祭祀文化背景,在典籍记录和仪式传承中,如果一个人忘记了祖先的事迹或传统,就会被认为是对自身根本的忽视。
3、“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意思是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或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出处:该成语源于《左传·昭公十五年》中的一句话:“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4、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数典忘祖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
5、数典忘祖的意思是对祖先创制的典章制度数得一清二楚,却忘掉了自己的祖先是谁。数典忘祖,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忘恩负义。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
忘典数祖和数典忘祖的区别
1、释义不同。数祖忘典:字面意思上理解为“数说祖宗的东西而忘却了常规的道理”。强调了人们过于追溯祖先的事物而忽略了现实或常规的道理。数典忘祖:“数典忘祖”被用来比喻忘记本国的历史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指数说,“典”指历史上的事迹和典章制度,“忘祖”表示忘记祖先或本国的根源。
2、忘典数祖是以讹传讹之词,并无可查证之出处,只有数典忘祖这个成语。【拼音】shǔ diǎn wàng zǔ。【释义】原指查数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先的行事,后用来比喻忘本。【出处】《左传·昭公十五年》: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3、具体来说,“数典忘祖”中的“数典”指的是列举典章制度或者讲述与历史相关的内容,而“忘祖”则表示忘记了祖先的事迹或者传统。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贬义色彩,用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源和出处。
4、数祖忘宗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其意思应与“数典忘祖”相近。数典忘祖的意思具体如下:基本含义: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这里的“数”指的是数说、提及,“典”指的是史册或典籍。引申含义: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现在则多用来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