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贯通培养 赋能卓越成长—— 临猗中学 何云峰
在刚刚结束的临猗县教体局贯通式培养专题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胡克州校长及其团队带来的高水平辅导,尤其是胡校长关于《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顶层设计》和《中小学贯通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两场讲座,令我深受启发。胡校长以系统化的教育思想为引领,立足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贯通式教育和驾驭式自主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案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结合我校作为完全中学的实际,我也进一步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初高中贯通教学、系统推进尖优生培养,形成了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思路。现将我校尖优生贯通培养思路梳理如下:
临猗中学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教学为基石,以高定位目标为引领,系统规划并扎实推进培优工作。自高一入学起,学校便依托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笃学部全体学生以考入“211工程”及以上高校为奋斗目标,其中卓越班全体学生以考入“双一流”大学乃至国内顶尖学府为更高追求,持续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和成才信念。
培苗首先要选苗,在选拔尖优生之前,应首先明确其核心特质。我们理解的尖优生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知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选拔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与智力因素,同时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遴选机制依托多次综合评估,实行动态进出机制,确保培养对象始终保持高水平并具备良好的发展活力。
组建一支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具有初代培优实践经历(指我校2022年参与培优项目的教师)的学科教师,以及专业心理教师共同构成的培优团队。团队分工明确:班主任负责总体协调,学科教师强化学科指导,心理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调适与支持,共同助力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计划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的良好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课程,开设数学思维训练、英语阅读拓展、科学探究等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文学社团、历史文化研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定期举办学科竞赛辅导和创新能力大赛,为高中阶段培养和输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
在高一阶段,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基础知识夯实。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课表安排方面,为培优班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梳理时间,确保课内知识日日清、周周清,扎实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通过组织经典阅读、文化讲座、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人文底蕴。此外,不定时开展小范围竞赛辅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良性竞争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高二阶段,鼓励学生在优势学科上深化拓展,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增加竞争力。该年级学生普遍理性思维较强,容易在数理化等学科投入更多精力,可能相对弱化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为此,学校将持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切实保障每日大课间活动和每周体育课程质量,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高三阶段,学校将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时事,增强热点解读与知识关联能力,衔接高考命题趋势。在学科侧重方面,指导学生依托课堂高效完科内容,将课外时间重点用于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深化与突破。同步加强学生自主复习与疑难攻坚能力培养,通过综合应试训练与答题策略指导提升实战水平。随着复习进程推进,逐步优化授课结构,减少统一授课,增加个性化答疑与自主时间,确保复习精准高效、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提供个性化的升学指导,助力学生实现理想大学的梦想。
在培优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定位,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也要给予充分信任。在学法指导上做到:精准识别学生的薄弱环节,科学把脉、对症施策。注重方法指导的多样性与科学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启发与思维训练,助力学生自主突破学习瓶颈。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其学习自信、自觉与自我管理能力。
尖优生培养要突破传统大班教学的范式,避免简单重复与盲目拔高。教学要以学科本质为锚点,注重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强化高阶思维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倡导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沉潜专注、克服浮躁,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思维突破和能力升华的真正跨越。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策略,探索项目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建构与批判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
此次培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校推进贯通培养、系统培育尖优学生的决心。下一步,我校将进一步细化培优措施,努力营造更适宜尖优生成长的育人环境,为他们考取名校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临中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