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8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一本书厘清西方现代观念谱系

生活百科 14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由全国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联合发布,致力于推荐最优秀的人文社科图书。我们每月发出一期书单,这是我们的第114期书单。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的《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入选此次书单,本书以西方现代思想的十三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包括启蒙、契约国家、平等、理性的铁笼、规训、治理术、上帝之死、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艺术,简约而生动地呈现出“西方现代性的十三副面孔”,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由全国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联合发布,致力于推荐最优秀的人文社科图书。我们每月发出一期书单,这是我们的第114期书单。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的《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入选此次书单,本书以西方现代思想的十三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包括启蒙、契约国家、平等、理性的铁笼、规训、治理术、上帝之死、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艺术,简约而生动地呈现出“西方现代性的十三副面孔”,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

  现代性是启蒙方案的展开,西方社会是启蒙的历史后果,本书以这样的启蒙观点开篇,层层深入,细腻铺陈,清晰地绘制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多维框架。这部灵动而深沉的著作,将理论思辨和形象叙事熔于一炉,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现代生活的复杂面向、现代观念的矛盾分歧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盼望热爱人文社科书籍的读者,持续关注我们。愿人文社科好书的养分,滋润我们的心灵,繁盛我们的思想。

  本书以西方现代思想的十三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包括启蒙、契约国家、平等、理性的铁笼、规训、上帝之死、民族主义、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现代主义艺术等,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清晰地绘制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多维框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现代生活的复杂面向、现代观念的矛盾分歧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本书考察近代视觉文化中的具体问题。从《点石斋画报》到《时报·余兴》,从美女月份牌到时装仕女图,作者关注画报、广告、印刷、电影等媒介,回应视觉文化研究中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什么东西可看等核心问题,期待与读者一起睁开眼睛,看见近代视觉文化中被“视而不见”的新变,思考过去与当下。

  尽管1848年欧洲革命历时短暂,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这一年,变革之力如星星之火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直至今日,欧洲乃至所有现代国家的公共生活、政治思想中,仍可见其烙印。本书通过融合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重构1848年欧洲革命的全景图,将这场席卷欧洲大陆的动荡置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全球变革的复杂网络中。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中的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

  180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世界一半的贸易,并在全球部署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影响力网络。然而,该公司在17世纪早期的故事基本上仍不为人知。

  《帝国的生意》阐明了东印度公司是如何迅速在英国的商业和政治野心中占据独特地位,它为早期现代英国国家的起源,及其新生帝国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本书从跨国史的角度阐述了,直到20世纪前期,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南方和墨西哥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两者实际上同属“全球南方”国家范畴。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两者的农业运动频繁交流,相互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更直接吸取了墨西哥政府的改革经验。这也是新政师法对象中,唯一的非欧洲、非工业化国家。

  历史学家梅天穆在《弓弩与投石机》一书中,打破了人们惯常对蒙古军队的想象,他们并非以蛮力或数量取胜,而是依靠充分的战备规划、严谨的执行和高明的战略共同实现胜果。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托,详细梳理了蒙古军队逐步发展为纪律严明的复杂军事组织的历史脉络,展现了蒙古帝国崛起、扩张直至终结的历史背后的战争艺术。

  洪武初年,一对来自句容县的并蒂瓜,作为祥瑞被越级呈至明太祖面前。这样一件小事,却蕴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作者详细追踪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及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示了帝王、朝臣及地方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如何不断地争夺对祥瑞的解释权,为地方与朝廷、朝臣与君主等多重关系的博弈提供了新的微观阐释。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以荷兰黄金时代的政治、地理、经济、社会等为背景,聚焦 17 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生平与科学成就。全书详细描述了其在天文学、光学、力学、数学等领域作出的突破性贡献,同时穿插其与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科学家的交流与竞争,展现了科学革命时期的学术氛围与社会背景。

  《金银器的春秋》是著名学者扬之水在金银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一部探索金银器审美取向与时代风貌的力作。本书聚焦唐、宋、明三个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璀璨高峰,旨在讨论金银器进入中土后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潮流和风习之下成为“艺术与生活中的艺术”,书中八百余幅图片,图文互见,不乏作者近年来奔波全国获得的最新资料。

  飓风如何对北美的土地和社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作者利用来自国家飓风中心、美国国家气象局和飓风研究部门的丰富资料,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撰写了一部内容翔实又生动的飓风史。从15世纪的风暴开始,再到2019年的飓风“多里安”,埃里克·杰·多林的叙述涵盖了五百年的飓风历史。

  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线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本书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本书是丘吉尔与奥威尔的双人传记,两人都曾孤独地对抗法西斯主义,为思想的独立与自由而战。聚焦成就二人历史地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丘吉尔是落魄政客,奥威尔是名气一般的作家,无人料到,他们会在20世纪末成为英国现代史上的巨人。探讨这两位重要人物,“关系到理解他们生活的年代,也有助于理解目前的世界”。

  本书精选国际顶刊18篇高引论文,以互动、比较、建构为主线,勾画出国际全球史研究的新趋势。从丝绸之路的文化碰撞到全球文艺复兴,从“现代性迷思”的解构到“佐米亚”的建构,从空间转向到“全球”与“地方”的辩证互动,从生态灾难到移民潮,本书融合多学科视角与具体案例,展现了全球史的多维范式和实践方法。

  我们曾与狼群争夺猎物,又驯化牛羊构建帝国,最终在工业化肉食中迷失自我。在本书中,人类学家乔希·贝尔森挑战了“肉食成就人类”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类并非靠吃肉才得以成为人类。从远古狩猎场到现代餐桌,作者探索了人类与动物数百万年的复杂羁绊,希望引发人们反思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的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探寻上古中国的神灵世界,追溯中国文化基因之形成。先秦时期,天、帝、鬼、神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应对之,巫、诅、占、筮等亦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乃至社会最高权力起初也是以“神主”的面貌出现的。在本书中,晁福林先生对先秦时期的崇拜体系和信仰世界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读者打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扇门。

  新文化史大家、《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遗珠之作,本书以“十四人事件”这一微观事件为切口,依靠丰富而完整的警察档案复原案件的调查细节,通过歌词版本与流行曲调的巧妙对应,大胆描绘书面文字之外、极难把握却无处不在的民众之声。回到18世纪巴黎街头,探秘启蒙与革命,揭示公共舆论之真相。

  的持久性从哪里来?其历史发展轨迹的独特性又在哪里?本书就此主题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做了深入的诠释,通过统一与分裂的循环这一线索来反思,在当下这一关键历史时刻,为中国史研究和全球史研究做出了权威性的贡献。

  本书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歇尔·佩罗关于女性历史的通俗作品,全书介绍了妇女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将去向何方?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道路是什么? 你们能听到我们的呼声吗?作者揭示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隐形贡献,批判了“女性沉默于历史”的固有偏见,为重构更完整的历史叙事提供了方法论范例。

  这本有趣、深思且博学的著作触及了当代的核心议题,在后工作时代,激情早已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一种内化的服从,在缺乏体面生活的现实承诺的情况下,激情与工作的结合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涵盖的职业范围广泛,反映了激情是贯穿不同阶级、职业和就业状况的情感结构。

  墨西哥和中美洲人民对玉米的崇拜源于其作为文明基石的深远意义。玉米不仅是主食,更是文化、宗教和身份的象征。考古发现表明,该地区早在1万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并驯化玉米,推动了玛雅、阿兹特克等文明的发展。书中通过科潘遗址等考古实证,展现了玉米在宗教仪式、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其超越食物的文化价值。

  作者带着人类学家的独特视角,深入旧罗马的心脏——蒙蒂十数年,细腻捕捉罗马老城区的日常生活细节。蒙蒂是一个拥有斑斓壮丽的巴洛克建筑及古老遗迹的悦目之地,通过描绘老城区的社会肌理以及士绅化进程中经济、道德、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戏剧性冲突,让我们看到“永恒之城”的永恒悖谬——在这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今天我们的经济观念,特别是对自由市场的信奉,来自哪里?本书探讨了宗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要方面,如宗教与经济思想的历史关联,基督新教如何影响现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加尔文主义如何塑造早期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早期经济学家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理论构建等。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