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新装备亮相第二天菲律宾收到中方战区警告新账旧账一起算
中方在2025年9月3日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活动,这次活动在北京广场进行,展示了大量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些装备包括新型坦克、导弹系统和无人机,多数是近年来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成果。阅兵时长约70分钟,编设了45个方梯队,受阅部队接受了检阅。活动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8月20日发布了相关安排,强调各项准备基本完成,新型装备将集中亮相。这次阅兵突出了军队改革后的新阵容和新战力,武器装备全部国产,体现了国防建设的进展。阅兵后,国际社会关注焦点转向南海地区,因为菲律宾近期在该区域的活动引发了中方回应。
菲律宾在南海的行动从2024年开始加剧,包括在仁爱礁和黄岩岛附近的补给和巡逻。2024年6月,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公布视频显示中方海警船围攻菲律宾船只,涉及高压水炮使用和船只碰撞。菲律宾指控中方行为类似于海盗,并称中方拿走船上未归还。这些据称是为仁爱礁上守军准备的,船员未使用武器。事件导致外交紧张,菲律宾强调维护主权权益。中方则表示菲律宾船只非法侵入,并采取必要措施驱离。类似事件在2024年多次发生,如菲律宾船只试图向仁爱礁运送物资时被拦截。
2025年进入夏季后,菲律宾继续推动南海议题。8月,菲律宾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举行“波浪-2025”联合演习,这是规模最大的多国联演,旨在提升海上合作。演习地点靠近南海争议水域,菲律宾借此拉拢域外国家为其立场背书。菲方军政官员在演习前后发表强硬言论,渲染地区紧张氛围。菲律宾海军发言人特立尼达在9月3日表示,若中方拖船靠近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菲方将发射布拉莫斯导弹。导弹部署在巴拉望岛,射程覆盖仁爱礁周边。菲律宾还签署新法案,定义南海专属经济区,涵盖仁爱礁和黄岩岛等区域。中国于2024年11月10日宣布黄岩岛领海基线个岛礁的中文名称和坐标,作为回应。
中方对菲律宾行动的回应在阅兵后迅速展开。9月4日,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发布声明,针对菲律宾在南海和涉台问题上的行为,表示战区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主权和海洋权益。声明指出菲律宾试图制造热点和搅局南海的企图不会得逞。新账旧账一起算,包括过去南海摩擦如仁爱礁坐滩事件和近期涉台互动。外交部同时向菲律宾表达强烈抗议,批评菲方言而无信。南部战区强调中方维护权益的决心坚定,菲律宾不应将中方克制视为软弱,也不应幻想美国无条件支持其行为。
南海争端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菲律宾在2024年11月签署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礁划为领土,此举引发中方抗议。菲律宾还批准美国中程导弹系统部署到北部地区,系统包括可打击南海目标的发射器。2025年1月,菲律宾与日本签署安全协议,日本提供巡逻艇给菲律宾海军。4月,菲律宾批准美国部署更多部队。这些举措被视为引入域外势力,激化南海矛盾。东盟多数国家希望维持南海和平稳定,菲律宾的行动可能导致其在地区内被孤立。
在涉台问题上,菲律宾的举动进一步加剧紧张。2025年8月,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访问菲律宾,与菲方财政官员会谈。菲方称会谈属商业性质,但中方记录显示涉及敏感议题。中方视此为踩踏红线,破坏中菲建交基础。外交部抗议指出菲律宾在涉台问题上采取挑衅言行。是中方核心利益,菲律宾试图打台海牌被视为牵制中方的手段,必将引发强烈反应。
中方在南海的巡逻和演练常态化。2024年8月,南部战区公布巡逻行动,舰艇穿越南海水域。9月,回应菲律宾联合演习,战区组织海空巡逻。10月,对仁爱礁事件回应,船只接近菲律宾补给船,使用水炮阻拦。2025年1月,回应菲律宾与美国协议,增加巡逻强度。3月,公布对黄岩岛事件的声明,驱离菲律宾渔船。5月,回应菲律宾与日本合作,组织联合巡逻。7月,对仁爱礁补给回应,拦截菲律宾船。8月,回应菲律宾与澳大利亚演习,巡逻舰艇推进。
菲律宾的回应包括加强与盟国的合作。2024年6月,美菲日三边会晤强调改变南海态势。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警告中方,若攻击导致菲律宾军人死亡,菲方可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2025年2月,菲律宾与印度签署防务协议,允许印度军舰进入港口。8月,印度4艘军舰抵马尼拉,联手菲律宾演习。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二世推动这些举措,签署法律强化海上权利,允许外国军队进入更多基地。
事件跟进显示,南海巡逻继续,中方舰艇穿越水域,菲律宾军舰调整航向避免直接对抗。2025年9月4日警告发布后,菲律宾海军舰艇在南海航行减少。南部战区重申维护主权决心,菲方需停止引入外部势力。事件以中方警告告一段落,菲律宾在东盟内位置受影响,各方呼吁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南海稳定呼吁增加,东盟会议讨论分歧。
这些事件反映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中菲双方在权益主张上存在分歧。中方强调历史和法理依据,菲律宾则通过国际合作维护立场。争端影响地区稳定,需要各方克制,避免升级。菲律宾的行动虽旨在加强防御,但也增加了摩擦风险。中方回应旨在划清红线,防止局势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