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原文及翻译

人工智能‌ 323
杜甫潼关吏原文注释和评析 1、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那些防御在关口的士卒是多么劳苦艰辛啊,他们每天都在潼关要道修筑城堡。他们所修筑的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有余。

杜甫潼关吏原文注释和评析

1、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那些防御在关口的士卒是多么劳苦艰辛啊,他们每天都在潼关要道修筑城堡。他们所修筑的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有余。

3、原来“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长驱直入,很快攻下东都洛阳,遂即驱师西进,直逼潼关。当时唐王朝派大将哥舒翰率军把守,以阻遏叛军进攻,保卫西京长安。结果,哥舒翰兵败降敌,潼关为叛军攻陷,长安亦很快被占领。

4、《潼关吏》全文如下: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5、《潼关吏》描绘了潼关防御工事的险要和坚固,谴责了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易出兵,导致桃林战役的惨败,沉痛地转告守关将士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易出战,深刻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写法上,《潼关吏》以对话展开情节,以人物的言行表达人物的思想,写得凝练自然,质朴沉郁。

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潼关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潼关吏》表达了诗人对潼关天险的赞叹以及对桃林一战溃败的深切遗憾。具体来说:对潼关天险的赞叹:诗中通过潼关吏的口述,描绘了潼关城墙的坚固和地势的险要,如“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和“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这些描述都展现了诗人对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赞叹之情。

2、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潼关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3、背景与主题 历史背景:这组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主题思想:杜甫通过这组诗,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4、社会批判强烈: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制度与统治者的批判,体现了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综上所述,“三吏三别”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三吏:《石壕吏》:通过官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新安吏》:反映了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潼关吏》:描绘了潼关一带的战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杜甫《潼关吏》全文及鉴赏

《潼关吏》全文如下: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不要恃关险而不恤士卒,要以哥舒翰之败为前车之鉴。宜守不宜轻敌。潼关之败,由哥舒之出战,实由杨国忠之促战,少陵戒后之守关者,故云。非专归罪哥舒也。(沈德潜《唐诗别裁》)《潼关吏》别为一例。前后俱言抽点,此独言督役。诗亦独为正告之语,以此系京师要冲故也。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