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算电协同技术白皮书

网络技术 19
  该报告由北京邮电大学、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主编,聚焦算力与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系统阐述算电协同的背景、架构、技术、场景及生态建设,为数字经济与能源革命融合提供路径指引,核心内容如下:   算力需求爆发:2023 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 230EFLOPS,智能算力增速 45%,但全国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突破 1500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 1.6%),单次 AI 大模型训练能耗堪比数百家庭年用电量。   电力系统变革:新能源装机占比超 50%,但西部 “弃风弃光”(如西藏光伏利用率仅 68.6%)与东部电力短缺并存,算力负荷的时空灵活性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新路径(全国数据中心可提供约 3000 万千瓦调节能力,等效 30 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

  该报告由北京邮电大学、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主编,聚焦算力与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系统阐述算电协同的背景、架构、技术、场景及生态建设,为数字经济与能源革命融合提供路径指引,核心内容如下:

  算力需求爆发:2023 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 230EFLOPS,智能算力增速 45%,但全国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突破 1500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 1.6%),单次 AI 大模型训练能耗堪比数百家庭年用电量。

  电力系统变革:新能源装机占比超 50%,但西部 “弃风弃光”(如西藏光伏利用率仅 68.6%)与东部电力短缺并存,算力负荷的时空灵活性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新路径(全国数据中心可提供约 3000 万千瓦调节能力,等效 30 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

  核心政策包括 “东数西算” 工程(要求 2025 年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 80%)、《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将算电协同列为试点方向),形成 “空间布局 - 技术标准 - 市场机制” 的政策体系。

  青海柴达木 100% 绿电算力中心、阿里云张北液冷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验证 “算力随能源跑” 模式;国家电网联合企业发起 “算力电力协同创新计划”,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基础设施层:涵盖计算(边缘节点、云平台)、网络(确定性以太网)、能源(光伏、储能)设施,提供物理承载。

  核心逻辑:通过柔性调控算力负荷适配新能源出力,如西北风光基地周边布局 “绿电算力集群”,白天光伏大发时满负荷运行延迟任务,夜间风电波动时动态调整负荷。

  成效:新能源弃电率从 3%-5% 降至 1% 以下,50 万千瓦算力集群年减碳约 40 万吨,算力成本降低 20%-30%。

  核心逻辑:动态调配电力资源匹配算力负荷,如东部 AI 算力枢纽构建 “灵活电力池”,算力高峰时启用全量电源,低谷时优先绿电并为储能充电。

  成效:电力资源利用率从 68% 提升至 85%,年度绿电占比达 75%,企业用电成本下降 18%。

  电力侧:优化可再生能源供给(推进大型风光基地 + 输电通道)、完善供需平衡机制(电力现货市场与算力调度联动)、提升算力产业支撑(构建 “主电源 + 储能 + 备电” 三重保障)。

  算力侧:协同能源布局算力设施(西部绿电富集区布局智算中心)、构建算电接口技术(统一资源编排接口与调度协议)。

  平台侧:打造算电协同平台,集成资源映射、多方调度、碳排监测功能,实现高能耗任务分流、用能负荷响应等场景优化。

  用户侧:推进需求侧响应(算力弹性供给与电价联动)、创新交易模式(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储能 + 算力” 聚合)。

  探索 “算力 + 绿电 + 碳权” 捆绑交易,引入绿电直供、容量补偿、碳积分奖励等模式,广东 2025 年上半年算力聚合商现货交易量达 4.5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75%)。

  系统复杂性:跨物理域、跨时间尺度协同难度大,异构资源整合存在 “三高三低”(高异构性、高动态性、高不确定性,低耦合度、低可见性、低时效性)。

  资源动态匹配:算力波动与新能源间歇性难平衡,多目标优化(性能、能效、成本)需突破传统算法瓶颈。

  绿色计算:从能效提升转向全生命周期减碳,普及零碳数据中心(PUE≤1.05)与存算一体芯片。

  政策生态:建立跨行业标准(算力碳足迹计量、算电接口协议),培育 “虚拟电厂 + 算力聚合商” 新业态。

  算电协同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路径,需通过 “政策支撑(设立专项基金)、标准构建(统一接口与计量)、示范引领(建设零碳算力示范区)、安全保障(跨域防护体系)” 四维发力,预计 2030 年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实现 “绿色算力赋能数字经济,高效能源驱动算力革命” 的愿景。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