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空导弹紧急支援伊朗?以色列跳脚质问中方表态暗藏玄机

新闻热点 37
  中东的火药味尚未散尽,一则关于中国疑似向伊朗运送大批防空导弹的传闻,又让以色列和西方媒体炸了锅。然而,中国驻以大使馆的一纸回应,反而引发更多遐想。事实究竟如何?   日前,《中东之眼》援引“熟悉情报的阿拉伯国家官员”爆料称,在伊以停火协议达成后,中国第一时间向伊朗运送了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大批军事装备。更有另一名阿拉伯官员称,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已经知晓此事,甚至掌握了具体导弹数量,只是不能公开透露。他还补充一句:伊朗是用石油换装备,“富有创意”。

  中东的火药味尚未散尽,一则关于中国疑似向伊朗运送大批防空导弹的传闻,又让以色列和西方媒体炸了锅。然而,中国驻以大使馆的一纸回应,反而引发更多遐想。事实究竟如何?

  日前,《中东之眼》援引“熟悉情报的阿拉伯国家官员”爆料称,在伊以停火协议达成后,中国第一时间向伊朗运送了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大批军事装备。更有另一名阿拉伯官员称,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已经知晓此事,甚至掌握了具体导弹数量,只是不能公开透露。他还补充一句:伊朗是用石油换装备,“富有创意”。

  风声一出,西方舆论立即聚焦,尤其是猜测伊朗收到的是中国出口型红旗-9防空系统——一种可覆盖百公里、具备战区防御能力的防空利器。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家早就采购,伊朗也垂涎三尺。

  眼见伊朗“疑似”军力升级,以色列媒体《以色列今日报》第一时间去函中国驻以大使馆求证。几天后,官方回应来了——大使馆严正声明:报道内容不实,中方从不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并严格执行军民两用物资出口管控制度。

  看似否认,其实句句有分寸。既没说“我们没跟伊朗谈过”,也没说“红旗-9绝不可能卖”,而是强调“不向交战国出口”。这就意味着——如果伊朗和以色列哪天真的停火了,恢复和平状态,中伊之间的军事合作就不再构成“违背原则”。

  其实,类似谣言早有先例。伊以冲突期间,西方情报圈曾炒作“中国货机秘密向伊朗运输武器”,结果连货机注册地都搞错,被实锤为假。还有人传中国将向伊朗出口歼-10CE战斗机,理由是伊朗防长访华时提到采购意愿。

  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丝确凿证据能证明这些交易真的发生。以以色列如今对伊朗的高度敌视程度,只要有哪怕一批军火抵达伊朗,别说媒体,“以色列国防军”恐怕就要立刻开喷。

  表面上看,中国大可通过军售向伊朗表达支持,但中方的态度从未含糊:我们不火上浇油,也不做局势破坏者。即便伊朗有意采购,也得先解决一个前提——别在交战状态下买。

  而且中伊之间自2013年以来,几乎没有大宗武器交易。若真要重启合作,不仅要两国重建军事互信,还得解决伊朗国内各派系的博弈。更别提,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也让相关金融、物流、保险等环节都困难重重,哪是想买就能买的?

  西方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伊朗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经验,但武器装备更多希望本土制造。几十年前买的歼-7战机,现在还能飞,伊朗对国产化念念不忘。

  但话说回来,以色列的空袭确实让伊朗吃了亏。当前中东局势诡谲多变,伊朗如果真决定“临时抱佛脚”,向中俄采购部分防空与反导系统,也不是没可能。

  只不过,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显然都不愿卷入伊以战争的漩涡。伊朗真想买,可能“愿买买不到”,这事与其说是“武器支援”,不如说是“假消息下的真焦虑”。

  中国是否向伊朗提供武器?现在来看,是“没有实锤、有空间”。中方的回应严谨而克制,既明确了原则,也留足了外交回旋。西方媒体的一番炒作,更像是在用“舆论战”试探中国底线。

  但别忘了,中东从来不是西方的“专属棋盘”。未来伊朗要不要买,中国卖不卖,关键不在传闻真假,而在局势如何发展。中国坚持不站队、不火上浇油,但如果台面上的游戏规则变了,那我们也不会缺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