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者零距离!《教育科学研究》线上座谈会内容抢先看
教育学术期刊是开展教育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11月9日,《教育科学研究》编辑部以“”为主题,特邀期刊的部分忠实读者,举行线上座谈会,就如何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畅所欲言。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李青为座谈会致辞,李青表示,期刊发展任重道远,希望各位校长、老师和专家能与《教育科学研究》同向同行,以变化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办刊的质量,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作用和价值。
会议由《教育科学研究》负责人鲍丹禾博士主持,就期刊的发展历程,鲍丹禾博士做如下介绍,一起来看!
作为一名教育人,跟《教育科学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情缘。2003年,我还在外地做教育局副主任的时候就在咱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记得发表在当年的第4期“校本科研的指导观”栏目,所以从2004年开始,我一直是本刊忠实的读者,并且在自己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从《教育科学研究》这本刊物上得到了很多恩惠与指导,《教育科学研究》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案头必备的刊物之一。
在我心目中,这确确实实是一本权威的,非常有影响力的刊物。我建议这个刊物转到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这样一个报刊矩阵后,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进一步分清、厘清读者的受众群体,考虑读者的诉求。同时,建议刊物的编辑们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诉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的一方面是科研的引领,理论研究的指导,我们也希望期刊未来能设立一些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栏目。我建议刊物要重点关注教育创新性成果,特色办学成果,尤其关注具有推广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这样,我们刊物的指导性、可读性就会更强。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本综合类教育期刊,受众定位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校长、教育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近些年刊物由实践向理论的转向还是比较明显的,刊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引领性、借鉴性,对开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比如说“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期刊特别关注了“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理论与探索栏目,连发了4篇文章,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同时也涉及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对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整本期刊的立足点有宏观层面的内容、也关注到了教育微观,对于愿意钻研的老师、学校管理者来讲,是一本很好的刊物。
特别有缘, 2001年,我用图形计算机做教学改进时写了一篇文章,在咱们期刊上发表了。现在回过头20年过去了,自己也写过不少论文,发表过不少文章,但是当年这篇文章在《教育科学研究》发表,现在想起来还特别开心。
一提到教育科学研究,我实际上是心存敬畏的,因为这是一个特别专业,做起来又很艰难,同时又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各个领域都有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现在正攻读教育学博士,发现做科研跟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些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在实践中用得很少,也很难理解。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例如高质量办学、高质量育人,栏目是否可以做一些调整,更具政策导向或者是引领性,把一些新的东西,前沿的东西在教育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给纳入进来。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为老师们架构一个学习资源库,像咱们《教育科学研究》这类刊物是必不可少,非常有特色与亮点,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我们学校也订有很多其他不同类型的刊物,我想道理法术各有特色,也各有价值。
从实用性上来说,我希望期刊能特别关注小学当下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比如说“双减”的减负提质问题,无论是从学校整体的科研引领发展,还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职称评定、促进专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特别需要科学的研究与指导。从这一点说,需要借由《教育科学研究》引领老师们一起向前看,向上看。
就像刚刚好几位校长提到的,咱们这本刊物的理论研究性特别强,与高校的合作也比较多,所以这些文章的前瞻性、引导性很好。我希望未来《教育科学研究》能以牵线搭桥的形式,请专家们对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期刊渠道,我们能够与更高水平的专家接触或者碰撞,得到他们更为专业的指导,基层的老师也能受益更多。
很高兴能够参与本次会议,我想借用三个字来表达看法,即高、大、尚。高,如此高端的学术期刊,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石;大,追求大的平台发展一定葆有我们高质量高端学术的初心;尚,紧跟时代学术潮流,注重热点话题,切实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扰。例如,“双减”政策后的作业研究与实践、新课标的研究与实践。最后,祝期刊在高端学术领域里,越办越好!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研究领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结合刚刚各位校长的发言,我想说这样几个感受。
第一是要坚持现实问题的理论化。因为教育问题主要是实践性的问题,但是教育实践当中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或者说可以通过一定的理论去解释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理论去解决它,从而使这个问题摆脱经验层面。因为纯粹聚焦在经验层面,很难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二是重大问题的学术阐述。什么是重大问题,像刚刚校长们已经提到了,比如说“双减”问题,比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学校就面临着“双减”之下怎么办,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校长们希望在办学当中落实的问题。这类问题确确实实需要看到一定的理论上的讨论,进而也可以为校长们形成一些理论上的引导。既是向上看,也是向下看,这是一个上下结合的问题。
最后,我想回应一下怎么解决一本刊物多种功能的问题。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绿色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必然会相互滋养。关于期刊的平台化建设,我们可以开发一些衍生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比如除了做刊物之外,还可以做教育科学研究沙龙,以大家关注的“双减”为例,沙龙聚焦“双减”里面更为具体的内容,如课后服务怎么办,作业设计怎么办,课堂质量怎么办等等,选一个小切口,邀约关心这个问题的校长、老师参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困惑来,或者带着自己的经验来,搭建平台邀请作者或者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思想碰撞。这个碰撞过程,老师们、校长们、理论研究者的收获或许会更大。
思维的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激活了更广的办刊思路。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李青副主任用“暖、思、宽、实”四个字来总结参与座谈会的收获。她表示,嘉宾们的发言精华,方方面面提出的思考和指导,非常有价值。《教育科学研究》编辑部接下来将进一步消化、吸收、落地,与广大读者同向同行,携手共进。
-
上一篇
在“玩、做、用、创”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
下一篇
《人生》读后感[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