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r s直播体育频道
8月16日的常州奥体中心,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当比赛计时器指向第87分钟,常州队11号球员赵连平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将球稳稳送入网窝。这一刻,不仅让常州队收获了“苏超”赛场的首粒进球和首场胜利,更让这座城市记住了这位来自牛塘镇卢家巷实验学校的普通教师。
这粒进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常州足球的希望,也让牛塘镇走进大众视野。这个在产业升级、环境焕新、治理创新中稳步前行的城镇,因这场体育赛事的高光时刻,更添了一份活力与荣耀。
今年,牛塘镇紧扣“存量用地破旧立新、城乡颜值雕琢出新、城市治理破局开新”三大关键,奋力书写发展新答卷,成果斐然:近200亩存量用地重焕生机,上田浜、游塘河沿线景观焕然一新,塘樾家园小区成功签约全区首个“阳光信托”物业……
从低效工业用地蝶变升级,到城乡颜值精致提升,再到治理模式破局创新,牛塘镇以一场向新而行的征程,诠释了苏南模式在新发展阶段的全新内涵。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牛塘镇曾凭借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繁荣景象,荣获了“工业强镇”的美誉。但也正因开发早、强度高,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量低效、闲置工业用地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一困境,牛塘镇果断转向,不再向外“铺摊子”,而是向内“挖潜力”,启动了一场以“存量更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
系统推进工业用地集约节约评价,牛塘建立起全镇工业用地“大数据库”,精准识别低效地块,通过自主更新、协议置换、整体回购等多元路径,推进存量焕新。例如,沉寂多年的常州旦盛纺织厂地块,亩均税收仅1.5万元,经三个多月的快速腾退和清拆,成功引进无氟防水透气纳米纤维膜研发应用项目,土地“含金量”大幅提升。近年来,类似焕新项目已达13个,预计新增标准厂房近30万平方米,实现了“无中生有”的空间再造。
这场“土地革命”不仅限于二维平面,更向三维空间延伸,“工业上楼”成为新趋势。在虹西路180号,旧建材堆场被改造为虹溪创智港,集研发办公和高标准厂房于一体,吸引11个科技人才项目入驻,甚至引来江理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土地效益真正实现了从“平方”到“立方”的突破。江苏新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也将原有低容积率厂区自主更新,新建2.1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容积率从0.3提升至1.5,生产效率提升40%,并将剩余空间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引进电商直播等配套企业,形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生态,走出了一条“向存量要效益”的可复制路径。
与存量用地更新同步,优质项目的招引工作也在持续发力。2025年上半年,牛塘镇市重大项目新增入库2个、区重点项目新增入库16个,新开工14个。让存量土地长出“金果子”,牛塘正稳步从“低效闲置”走向“产业沃土”,从“粗放扩张”迈向“精明增长”。
而产业的“腾笼换鸟”和“老树新芽”,绝非简单物理置换,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精准聚焦和战略“经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由“物理聚集”向“化学聚变”跃升。
在传统产业领域,牛塘镇奏响“跨界转型”与“智改数转”的第一重奏。以全棉乐家科技为例,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业原生产传统纺织原料,2020年起转型高端水刺无纺布,2024年一举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和“省级智能车间”,旗下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推出母婴、医疗、美妆三大系列产品,电商销售额破亿,全年销售超6亿元,完成了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蜕变。
从低效土地上的“旧厂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牛塘镇立足自身,以存量空间承载增量产业,以战略眼光培育特色集群,让“牛塘制造”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不搞大拆大建,就在家前屋后提升改造,绕着村里走几圈心情舒畅。” 厚恕村陶井自然村村民王亮明的话语,道出了牛塘镇环境整治带来的民生温度。
今年以来,牛塘镇在全域范围内掀起了环境整治提升的热潮。清理平整土地、整治违章搭建、规范提升“脏乱差”屋面……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镇村环境面貌持续提档升级。
在厚恕村陶井自然村的“和美乡村”建设中,当地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家前屋后进行精细化改造,让村庄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同时焕发新颜。在集镇区,贺南新村附近即将开放的口袋公园备受期待,这里不仅增设了车位,还为居民提供了闲暇散步的好去处,让城市空间更具温度。
同时,牛塘镇还积极推进“智慧镇街”指挥平台建设,以科技赋能治理,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让治理更加智慧、更加高效。
而今,牛塘镇继续以“精明规划、精致建设、精美呈现”的“三精原则”为引领,推进20余个镇村样板点建设,优化提升城市精品节点100余处。从融入城市IP的湖滨新街,到占地2300平方米的“海棠蔬香农场”,再到20年老厂区内种出80种月季的“一米花园”……政府、企业、群众共同为家园焕新添彩。
乡村不再是城市的背面,而是融合发展的主场。丫河、塘口村通过小微水体提升、农房改造打造好风景。全长1.8公里的乱子浜经治理实现生态蝶变,7条小微水体整治完成,丫河村、漕溪村分别创成市、区级小微水体示范村。丫河的“丫河里”、“桥下活力空间”,牛塘一社区的“退役军人主题公园”,……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点缀在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成为缝合城乡生态空间、承载文化记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针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由点及面铺展开来。
城乡融合的步伐在牛塘镇逐渐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持续盘点家底,推进地块焕新利用,轨道交通5号线、重点科研孵化器等战略工程落地牛塘,近三年累计为发展腾出空间131.43万平方米。“一核、两心、四轴、五片”的总体框架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牛塘作为城区西进和链接“双城”的区位价值愈发凸显。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福祉。牛塘镇在经济增长、环境变美的同时,积极探索治理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2025年5月,武进区首个小区“阳光信托”物业在牛塘镇卢家巷村(社区)签约,通过“‘信’福New家”党建品牌引导,建立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联席会”,推动民主协商与决策透明,并动员热心业主、党员、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共同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力量,牛塘镇成立了7个小区功能型党支部,累计下沉72名机关干部,培育30名“红色楼道长”等自治骨干,联动“三管两师”团队开展各类服务167次,推动民生项目落地23个,并建成了居家养老点、红心客厅等幸福场景14处,服务覆盖范围超小区90%常住人口。
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更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让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机关下沉干部通过走到村(社区)一线,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帮助协调解决了小区停车位不足、老年人活动场所缺乏等问题,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牛塘一社区率先推出老年助餐点,11元四菜一汤的标准,老人自付不超过7元,其余由区镇财政、慈善分会、股份合作社等多方补贴,已有超200名老人受益。此外,教育提升、医疗改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安全是幸福的底线。作为全区安全生产治理集成改革试点,牛塘将全镇划分为278个微网格,择优选聘19名专职安全网格员,通过“专业力量+辅助力量”实现安全善治。从物业小区到工业企业,治理触角延伸至末梢神经。
牛塘镇以“向新而行”的坚定姿态,诠释了“存量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在这里,土地节约集约不是被动限制,而是主动转型;城乡融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有机更新;基层治理不是维持稳定,而是激发活力。
以“弄潮儿”的闯劲勇立产业变革潮头,以“绣花匠”的匠心雕琢城乡肌理,在新的步伐里,牛塘镇正一笔一画勾勒“魅力现代城、幸福金牛塘”的鲜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