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414%呈提速增长趋势
2024年4月16日,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论、推翻不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素质是人类发展指数之一,因而提高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
2024年4月16日,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69周岁公民(不含现役军人),共计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
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中国科协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了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经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制度批准(国统制〔2023〕94号),调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所属统计科学研究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设计,调查执行由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工作统筹、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由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
本次调查采用线下入户面访(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与线上手机短信推送(计算机辅助网络访问系统)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设计线万份,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会同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及第三方专业质控团队,共计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达到设计要求。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相比“十三五”后期(2018-2020年)年均1.05个百分点的增幅,“十四五”前段(2021-2022年)年均1.19个百分点的增幅,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7.25%和9.16%,较2022年分别提升1.31和1.20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为8.22%和15.08%,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情况进一步缓解。2023年,东、中、西部地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6.39%、13.12%和11.51%,较2022年分别提高1.08、1.15和1.24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
2023年,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5.66%和12.53%,比2022年分别提高0.89和1.55个百分点,性别差距缩小0.66个百分点。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2023年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69岁年龄段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25.72%、19.00%、13.23%、8.52%和4.45%,青年人群(18~29岁、30~39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和接近20%的较高水平,中老年人群(40~49岁、50~59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和接近10%的水平,老年人群(60~69岁)仍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
2023年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3.99%,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5.17%,高中、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依次分别为17.68%、7.80%和2.91%。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陡升式阶梯分布。
电视和互联网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两大主要渠道,选择比例依次为85.5%和79.2%,但互联网“首选”比例从2022年56.2%上升至58.3%,同比电视的“首选”比例从31.0%降至26.8%,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对于博物类(动物园、水族馆等)、文化类(文化馆、图书馆等)、科技类场馆(科技馆等)和科创类场所(实验室、展览室等)等四类科普基础设施,公民参观意愿均较高。从参观意愿和效果来看,“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是所有科普基础设施中“首选”参观比例最高的,选择比例为44.8%,也是公民认为参观后“有收获”比例最高的,选择比例为82.1%。从参观行为来看,博物类和文化类场馆公民参观比例相对较高,过去一年中去过的比例分别为65.1%和62.3%,科技类场馆参观比例也达到40.2%,考虑到前两类场馆的建设数量及展厅面积强度远高于科技类场馆,科技类场馆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中具有较高的参观使用效能。
公民对“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等观点的赞成比例分别为89.2%、89.0%和87.4%,与2022年的91.0%、91.8%和90.1%相比有小幅下降。而对“持续不断的技术应用最终会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多种途径,让公众更有效地参与科技决策”的赞成比例分别为35.6%和89.7%,与2022年的33.8%和87.7%有小幅增长。
公民对科技创新保持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的态度,对新技术应用风险的担忧和参与科技决策的意愿则有所提高。上述积极态度稍有下降和担忧情绪略有增长等变化,还需进一步从较长时间跨度进行观察和研究。收藏 3分享至
近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对《纳米技术 原子力显微术测定 纳米薄膜厚度的方法》等105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8月4日印发《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0条资金支持举措,覆盖技术攻关、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就《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旨在构建新质生产力,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ISO 21740:2025)和《航天系...
就在今年,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及多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上海科学家合作,通过模拟类似深空的极端环境,成功合成了“超级酒精”。为理解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