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挂弹拦截日本侦察机日本警告中方:此事绝不准再次发生

新闻热点 4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亚空域的博弈,总是暗流涌动。刚刚结束的7月9日至10日间,东海上空又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猫捉老鼠”游戏,这次主角分别是中国的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YS-11EB电子侦察机。在距离几百米、甚至只有几十米的高空相遇,一系列危险的近距离动作点燃了舆论关注,也再一次让外界看到了中日东海空域博弈的现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亚空域的博弈,总是暗流涌动。刚刚结束的7月9日至10日间,东海上空又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猫捉老鼠”游戏,这次主角分别是中国的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YS-11EB电子侦察机。在距离几百米、甚至只有几十米的高空相遇,一系列危险的近距离动作点燃了舆论关注,也再一次让外界看到了中日东海空域博弈的现实。

  根据多家外媒与日本公开说法,事件发生在7月9日和10日的上午。两天里,“飞豹”分别以30米水平距离、60米垂直距离,以及第二次60米水平、30米垂直的“贴脸”拦截,引起日方强烈不满。日方称这些动作“异常接近”,并指事件发生时,两 ** 机均在东海公海空域,日本侦察机则是在进行例行的警戒监视。

  有趣的是,每逢空域较量,日方时常带着相机“积极打卡”,将飞豹挂弹拦截的照片高调公布于众,力图营造对方威胁气氛。然而从照片细节可见,飞豹的配置——3个副油箱加2枚霹雳-15格斗导弹,妥妥展现了兼顾远程巡逻与空战的组合拳。最大航程突破3000公里,无疑使得它在东海“续航能力赛道”上遥遥领先。

  不少网友或许会产生困惑,为何不是最新锐的歼-20、歼-16出马,而偏偏让“飞豹”这样的“老将”挑大梁?其实这背后的门道,很值得揣摩。

  作为研制于上世纪70年代、1988年首飞的国产战斗轰炸机,“飞豹”虽然技术上不如四五代机耀目,却以低成本、远航程、强载弹表现著称。对付慢吞吞的大型电子侦察机,得用既能耐久巡航、又不过度消耗精锐战机资源的主力才算经济实惠。歼-20、歼-16更像是擂台上的拳王,等到对手真正出拳时再登场。而处理“老弱病残”的侦察机,飞豹足矣。

  事实上,中日之间的防空识别区(ADIZ)在东海本就有重叠。美日侦察机三天两头光临相关空域并非新闻,在国际法框架下,只要对方未入领空,拦截、取证、驱离完全符合国际范畴惯例。正如国际社会广泛操作的“伴飞”机制,即使动作高调,也是彼此默契中的一种“秀肌肉”。悬疑在于,究竟谁拉高了风险系数?答案只怕没有绝对。

  本次事件后,日本迅速提出“严重关切”,还声明“绝不允许再次发生”。然而站在观察者视角,倒像是抓住麦克风“主动喊话”以争取更多舆论同情。实际上,侦察机距离敏感空域不足百米时,中方选用远程、长航时的飞豹而不是第五代战机,是分寸有度的表现,对应行动既展示了能力,又避免局势激化。若对方小动作升级,完全具备进一步提升反应等级的底气和选项。

  此次拦截事件虽已过去,但中日东海空域的博弈不会止步。老话说:“针尖对麦芒”,下次谁会在碧空之上率先挑衅?又是哪位“主角”翱翔其间?悬念仍在继续,而这片天空,永远没有“休息日”。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