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今年2月2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当前,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去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鼓励高水平师范院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提出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通过科学教育学科建设建强科学教师队伍已是教师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 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途径,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科学教育。
-
-
2023年昌平新城东区战略启新,定位为首都29个城市级消费中心之一(信息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方发布《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擘划北部消费新地标蓝图。建发房产落笔昌平新城央芯,集萃山水繁城、文教颐养、商业艺术等于一体,匠著 “超集都会坐标”。
-
近日,“少年儿童心向党 牵手护航伴成长”2025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中,杨靖宇烈士之孙马继志深情讲述杨靖宇将军与日寇殊死搏斗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奥运冠军、花样游泳运动员王柳懿、王芊懿生动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帮助家长儿童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孙铭溪讲授预防网络沉迷小妙招,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科学用网;重庆市璧山区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内保大队教导员、“树洞姐姐”张耀元动情回顾守护孩子们心灵的经历,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注入力量。据此制作推出的视频课,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假期。
-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引导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输送与能力支持。教育全阶段、育人全链条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联,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的培育之基在学校教育,而其核心在于科学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国际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以及科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教育应当尽快摆脱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观和技术主义取向的科学教学观等发展桎梏,重塑科学教育育人理念,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创教育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
7月31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中会在中山市圆满落幕,佛山市代表团以31金34银43铜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创造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南海区教育局组队参赛的健儿们更是奋勇拼搏,共揽获22金27银32铜(1992分),为佛山市代表团贡献3/4的竞赛积分。 在本次省中运会中,南海组队参赛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武术、定向等项目。其中,田径高中组打破三项赛会最高纪录并蝉联四连冠,游泳初中组打破两项赛会最高纪录,男子足球首获冠军,游泳项目、武术高中组、男子篮球、定向项目全面开花,均创历史佳绩,彰显了南海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雄厚实力。
-
如何通过DNA分析技术获取证据?如何通过一滴随意掉下的血痕,就可以推断犯罪逃走的线路和行走速度?含羞草为什么会“含羞”这些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科学问题,可以在“科学小侦探”和“小蒜头历险记”这两套科普漫画丛书中找到答案。在这个暑假,孩子们在书中不仅可以看到生动有趣的漫画,还可以足不出户地遨游科学殿堂。 在暑假来临之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从韩国引进的“科学小侦探”丛书。作者利用多个不同的案例,透过故事中的蛛丝马迹,让读者跟随一条条线索找到谜题的答案,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科学搜查的技法和科学原理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据了解,在韩国,这套书被科学技术部选定为优秀科学图书。这套书一共是10本,现今出版了4本,到2010年前后,还将陆续出版其余的6本。
-
对抗旱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印发《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抗旱播种保苗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就抗旱播种、田间管理、旱情监测、水源调度等提出要求。严格落实以气象预报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织相关部门滚动开展旱情会商,分析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启动省级抗旱应急四级响应,14个省辖市先后启动本地区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全省进入抗旱应急状态。
-
7月13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办的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颁发“前沿科学奖”(Frontiers of Science award),旨在表彰过去十年国际上在基础科学领域发表的杰出和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
-
发布信息称,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发布消息称,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入选为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CSSCI目录将于近期陆续公布。CSSCI来源期刊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上一次为2023年。
-
秉持“开放性、引领性、发展性”的理念,我们从过去一年报道过的一线个案例,作为中国教师报2022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这是一种基于媒体视角的发现和发布,这10个课堂改革案例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课改理念的典型样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思考力课堂”是一种高度关注学生思考力提升和发展,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堂。它通过系统的教与学设计,有目的地推动学生类比、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和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预设或生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运用合理的思考方式解决相应问题,推动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和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思考力的发展。思考力课堂有6个核心教学要素,即“明、问、思、辩、悟、用”。所谓明,即明晰教学目标,明晰检测内容。所谓问,即通过合理设置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主线激发学生思考。所谓思,即教师提供必要的思考工具和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所谓辩,即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析、论证观点,交流自己的见解。所谓悟,即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形成新的主张。所谓用,即通过巩固性、迁移性练习及开放性课内外实践活动等反思、深化思考成果。思考力课堂有7个基本教学策略,即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情境式教学策略、项目式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策略、审辩式教学策略、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协同推进策略。历经12年探索实践,学校已形成了课程丰富、课堂深入、机制健全的思考力培养体系。
- ‹‹ ‹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 ››

